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答一位同学
热度 1 李侠 2024-4-25 19:01
最近一门课结束了,回想起来期间有很多同学还是很喜欢思考的,这是很值得鼓励的事情,前阵子有同学来信,由于忙也没有顾得上回复,现在终于有时间可以回复一下个别同学的来信。 【某同学的来信——2024-3-20】 我最近对以前听到的一句话引发了思考,“人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我在想,认知到底是什么?我感觉认 ...
1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从贝尔纳奖看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热度 1 李侠 2024-4-18 14:50
从贝尔纳奖看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文/李佳易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要了解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者关于科技与社会研究关注点的变化,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该领域著名的国际人文奖项,而贝尔纳奖(John Desmond Bernal Prize)就是其中最合适的分析样本,该奖由科学社会研 ...
4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被遮蔽的无知与前瞻性的消失
热度 6 李侠 2024-4-2 12:27
被遮蔽的无知与前瞻性的消失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近日读完美国哲学家丹尼尔 • R • 德尼科拉的新著《无知有解:未知事物的奇妙影响》,不由得由衷感叹,作者发现了一个长期被严重忽视的好问题,并为之不辞辛苦地写出了一本好书。对于我这代人来说,关于无知的 ...
4630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6
忆孙毅霖教授二、三事
热度 1 李侠 2024-3-27 12:41
昨天夜里江晓原教授给我来电话,告知我们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孙毅霖教授病逝,甚是惊讶,我印象中孙老师是一位很乐观、也很瘦的老先生,精力充沛,更何况年岁也不是很大,怎么会呢?冷静下来,还是要接受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我马上联系了孙老师的女儿,并委托她给孙老师敬献三个花圈,分别以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 ...
5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学院派哲学家:保罗●博格西安
热度 1 李侠 2024-3-18 03:28
前些日子读了一本哲学小册子,是美国哲学家保罗●博格西安写的《对知识的恐惧:反对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Fear of Knowledge: Against Rela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一书。这本书关注的主题也是笔者20年前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虽然已经好些年不做这个主题了,但是读起来仍然有穿越 ...
3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Sora之后,我们如何拯救真相?
热度 1 李侠 2024-3-1 13:22
Sora 之后,我们如何拯救真相? 李侠 李双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2024年2月15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该模型可深度模拟真实的物理世界,并能生成包含多个角色及特定运动的复杂场景。目前,根据用户的文本提示,Sora可以创建长达60秒的逼真 ...
38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基础研究评价的三个黄金准则
热度 8 李侠 2024-2-26 16:54
关于基础研究评价的三个黄金准则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当下加强基础研究已成全社会共识,那么如何发展基础研究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警惕两种倾向:其一,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把以往的成功经验(多在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简单地、无差别地移植到基础研究领域 ...
6179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度 8
人才红利为何总是姗姗来迟?
李侠 2024-2-8 05:29
人才红利为何总是姗姗来迟? 李侠 谷昭逸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2024 年 1 月 26 日上海交大陆铭教授在《金融界》撰文指出,中国人口数量红利阶段已经告一段落,未来我们要依靠人口质量红利与人口配置红利来推动经济发展。对于陆铭教授的第一个判断我们完全同意,问题是如何 ...
40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很多基础研究都是属于巴斯德象限的研究
热度 2 李侠 2024-2-6 16:44
假期里看了一本闲书,就是史蒂芬●列维特与史蒂芬●都伯纳合写的那个系列《魔鬼经济学3》,客观地说,这个系列第一集是最有看头的,到了第三集显然已经不那么有趣了,不过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科学史故事还是引发的笔者的一些兴趣。这个故事说的是巴里●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传奇经历。 1981年,一位年轻的澳大利 ...
5571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知识生产的表征:载体、历史及其背后的人
热度 1 李侠 2024-1-21 15:19
知识生产的表征:载体、历史及其背后的人 ——读《中国大科学工程史》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2023 年 9 月的某一天,很高兴地收到王大洲教授寄来的耗时十年的力作《中国大科学工程史》,打开快递,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本品相与厚重并存的大部头著作,尤其是该书的主题恰恰是 ...
539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