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饶毅之矛能否刺穿没落的科技体制之盾 精选

已有 10109 次阅读 2010-11-10 11: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饶毅之矛能否刺穿没落的科技体制之盾

近日饶毅教授在科学网博客撰文《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科学网,2010-1-6),很率直地批评了中国当前科研经费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其勇气和拳拳之心,令人敬佩。客观地说,饶毅教授的观点并没有多少新颖之处,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也有很多人都提到过,令人绝望的是,所有这些声音都如飘荡在荒野中的山风一般,消散于无形,以至于言说的人自己都厌倦了,人微言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里,地位与言说的正确性和影响力有一种线性的正相关。按照当下郑人买履似的的人才政策标准来评价,饶毅教授是完全符合这些标准的杰出科学家,因此,他的言说在当下就具有了一种象征性意义。笔者常想,饶毅之矛能否刺穿落后的中国科技体制之盾呢?根据过往的经验,只能报以理想主义的谨慎乐观。

饶毅之矛,以他的锋利和勇气给中国科技评审体制这袭华美的旗袍刺穿了一个小洞,露出里面的几个虱子。问题是,饶毅之矛还能锋利多久?饶毅教授在博文中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海外归来的学者回国后迅速成为没落科技评审体制的帮凶。由此,我们有理由担心,饶毅之矛是否会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前进途中的一曲悲壮的绝唱?面对当下落后的科技评审体制,饶毅教授本可以有三种选择:其一,保持沉默,中规中矩。这是收益中性的一种选择,它的好处是麻烦与争议都比较少,以他的个人资历完全可以在中国的科技评价体制下,顺风顺水地获得应该得到的一切,最后也熬成德高望重的大师。其二,快速与体制融合,投其所好。这是收益最大的一种选择,但后果是,公众争议与个人心理成本较高,如果能够挺住,可以快速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三,理想主义的建设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选择在中国当下的科技评审体制中收益最低,而且要经常遭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围剿,并将为此承受巨大的个人道德成本与心理成本。在巨大的无形体制面前,任何个人都显得是渺小的。如果长期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将导致践行者内心的沮丧与绝望情绪的蔓延。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把饶毅之矛初步定位为第三种类型。大多数国内学界精英选择了第一种与第二种发展道路,对于第一种的选择,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还在用自己的努力,帮助这个国家缓慢地走向进步,而对于第二种,则是要严厉批评的,你可以不选择崇高,但不允许以投机作为评判崇高的标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饶毅教授的努力是值得尊敬的,毕竟他还有其它更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又放弃之。如果中国科技体制的进步仅剩下要靠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实现,甚至后果未卜,那真是一种可悲的现实。也是基于此,希望有更多具有话语权的科技精英们能够主动加入到这种建设性的努力之行列,毕竟,这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唯一可以自豪地栖居之所,我一直固执地相信中华的灵根还在。

最后,再来说说重大项目的话题,这也是饶毅教授文中重点提到的。笔者早些年曾对所谓的重大项目持一种坚决否定的极端态度,今天想来,有些不妥。但是即便有所谓的重大项目,也应该严格限制数量。在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还很低,资源严重稀缺的状况下,以及现存科技评价体制处于整体性没落与腐朽的阶段,任何重大项目的不当评选都是加剧中国科技事业走向进一步没落与教条的助推剂。如国家重大项目“863”、“973”计划实行这么些年了,立项的重大项目应该是数以千计,可是,究竟有多少项目真正改变了人类的困境?至少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呢?在当前科技评价体制下,重大项目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一,所谓的重大项目往往沦落为扼杀竞争的一种借口,要知道,在科学上没有豁免权,任何人都要通过思想的新颖性的竞争来取胜,而不是靠科学以外的力量来占有资源。其二,目前的重大项目的游戏规则,很容易演变为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换票行为,人为地造成科学界以利益而不是以原则为导向的拉帮结派活动。试想,一个大项目通过所谓的团队整合,几乎可以把同一个领域的国内主要专家一网打尽,这样一来,哪里还有真正客观的评审?有资格进行评审的人都是团队成员或者与团队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制度性力量合法地助长了学界日益蔓延的帮派主义与学阀作风,败坏了纯正的学风与学术规范,而真正的科学研究往往是千里独行侠。其三,在科技资源严重稀缺的硬性约束下,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实际上严重压缩了其他有发展潜力的研究空间。这种盲目的赌博我们玩不起,国人也不允许。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大力发展中小项目,这既符合国情,也促成了学术界纯正的学术规范的建设,让竞争成为科学界取得成功的唯一“武林秘笈”。而且,以往的重大项目的命运大多是隆重出场与草草收台,即便追究下来,也是以“交学费”为借口,试问这些学费交到哪里去了?谁允许交的?面对公众的这种潜在追问,只好尴尬地硬性收场,不了了之,待到舆论冷却了,一切又故伎重演。如今,学费说已经无法忽悠公众了,只好用允许失败作为借口。问题是没有真正冲到科研第一线,如何奢谈失败,真正的失败是一种悲壮的荣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借用的。

之所以固执地批评中国落后的科研体制,是因为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为了不让饶毅之矛在没落的科技体制之盾面前过早地折戟沉沙,我们愿意一起推动之。借用我的诗人朋友白马的一句诗歌结束本文:我的到来只是为了证明这个世界是错的!

2010-1-17于上海

博主跋:这是一篇旧文,曾发表在《科学时报》2010-4-2,考虑到今日关于科技体制的评论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应该支持一下,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有智慧也有能力解决我们面对的诸多问题,也许今天就是一个契机,一个有着众多聪明头脑的国家的科技发展应该做得比今天更好,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做的不够好,好在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那么解决的道路就已经开始在思想中延伸,这是值得大家期许的。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据说该图是小成本电影《老男孩》中的一个截图,一个让人怀旧与感伤的话题。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382300.html

上一篇:不要给老蒋扣帽子
下一篇:公平对于所有人来说也是一种福利!
收藏 IP: .*| 热度|

51 刘洋 李小文 鲍得海 陆绮 王伟 文绍 王芳 余世锋 阎建民 王琛柱 王涛 王德华 季丹 王辉 陈国文 许浚远 赵美娣 刘立 李宁 毛培宏 傅云义 吉宗祥 杨正瓴 黄晓磊 刘圣林 钱磊 杨文志 张天翼 何金华 李学宽 许培扬 刘安金 朱猛进 汤奔阳 王荣昌 刘广明 周华 金刚 鞠思婷 许洪光 张诗波 刘大彪 刘庆丰 李福洋 akabc47 xuqingzheng songshu123 xiaheng hangzhou xqhuang zhangzhi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