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透视科技界的“雇佣军”与“麦客”现象

已有 4145 次阅读 2008-9-5 12:1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人员流动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远不是某一个国家所独有。对于全球化而言,流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传统的人员流动仅仅局限在同质的民族-国家空间内,它不会带来民族-国家内部的科技总量的增减,如今的人员流动是突破传统国家边界的,这种变化会带来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的实质性增减。这个现象的现实表现就是科技“雇佣军”与“麦客”的大量涌现。如果这种假定成立的话,那么,对中国科技界出现的科技“雇佣军”和“麦客”现象的分析,对于未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将具有建设性的帮助。

可以把一个国家内从事科技事业的群体形象地分为三类:正规部队、雇佣军与麦客,前者是一个国家的科技主导力量,后两种则是补充。在一个完全封闭的体制内,通常只有正规部队,这个结构虽然稳定,但缺乏活力,显然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竞争与流动的特点,则会涌现出后面两种从事科技活动的力量,那么该如何看待后面这两种力量呢?坦率地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多数处于科学场域内的人员也同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里的最大化包括两个层面:名誉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这些都无可厚非,人才的流动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科技界的“雇佣军”和“麦客”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冲击现有的激励机制,甚至引发科技群体的无序与混乱的局面。

所谓的雇佣军本是受雇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并为之作战的职业士兵,他们大多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以替雇主战斗为谋生之道。从这个粗略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两点:首先,雇佣军没有固定的雇主,一切以利益为导向,其二,雇佣军一般具有很强的能力。当然,这个词汇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是贬义词,但是在本文中,只取其流动性与能力的含义,而不包含过多的价值判断,科学无国界这句名言可以为此提供一种价值中性的保证。科技雇佣军出现的原因大多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科技发展梯度的现实,以及雇主国自身研究力量严重不足,甚至相当落后,为了快速扭转这种局面,政府与管理机构花高价钱雇佣别国科技人员的行为。

麦客本是由于各地麦子成熟时间的差异,一些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顶着烈日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收割麦子,换取一些收入。这些人大多体力较好,技术过硬,勤奋肯干,而且收费合理,久而久之,这些人就被称为麦客。麦客的存在缓解了广大农村地区在夏收时节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与人手不足的困境。把这个比喻移置到科技界就是一些短期的研究者与合作者。这些人大多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并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和从业资格,一旦听到哪里有项目和课题或者哪里需要人,只要待遇可以,双方谈妥条件,便可以马上投入工作,他们可以被形象地称为科技界的麦客。那么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这两种人才流动现象呢?

科技雇佣军虽然有很强的实力,但不稳定,而且雇用费用昂贵:虽然在短期内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成就的基础是不稳定的,由于各种原因,一旦“雇佣军”撤出,往往导致雇主国出现研究水平的急剧下滑以及人才队伍的断层。所以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都在减少或者杜绝科技雇佣军,这里既有出于学术安全的考虑,也有培养本国研究力量的内在约束。世界各国已经有过很多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科技体制不健全的国家,由于民主的缺位,以及政绩工程对管理者的诱惑,很容易产生引进科技雇佣军的冲动。一旦实施,将给处于科技劣势的国家带来潜在的风险。尤其是这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投入逐年加大,目前我们的有些项目,即便拿到国际上也可以算做大项目了,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际潜在的科技雇佣军的极大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该坚决杜绝科技雇佣军。倒退十年,我们的科技投入力度很小,国际科技雇佣军根本瞧不上眼,因此那时没有这个风险,而今天,这已经变为实实在在的危险。

对于科技“麦客”,则可以大力发展,用很少的科技投入,就可以找到优秀的科技“麦客”,而且这些麦客不会影响到国内科技政策的制定与科技界内的生态平衡,又能带来一种竞争机制与活力。国外很多研究机构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博士后以及初级研究员的行为就可以看作是寻找科技麦客,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智力引进路径,而且成本低,收益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技麦客的,基于这种考虑,一个国家的合理科技人员结构应该是:本国力量为主,并附以相应的流动力量为补充。行文至此,突然想到老狼的一首同名歌曲《麦客》,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麦客你曾经远远飘荡的生活,象一只塑料袋在飞翔。是啊,我都有些想当麦客了!

2008-8-19于南方,8-30日修改与校对。

说明:本文发表在《科学时报》2008-9-4,是为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37780.html

上一篇:我们时代的思想责任与尊严
下一篇:我们该相信谁?
收藏 IP: .*| 热度|

6 杨学祥 廖永岩 刘玉平 曹聪 寸玉鹏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