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当代中国精神生活的三种图像与出路 精选

已有 7713 次阅读 2010-7-24 11: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当代中国精神生活的三种图像与出路

当下的中国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困惑,几种思潮并行不悖,曾经共同信任的一致性基础开始动摇,一种没有根基的漂浮状态迎合了个体在剧烈变动年代对于不确定性的茫然应对。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这种精神生活的分裂,增加了整个社会正常运行的成本,导致所有的政策法规从出台之日起就面临效率损失的困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合作行为开始变得日益艰难,在当下,我们受困于整体不经济的所谓理性选择的路径,囚徒困境成为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种选择。如何降低社会的运行成本,就是当下中国文化急需考虑的问题,而文化重建首要的就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构,它是社会整体变得有效率的基础。在重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前,需要弄清楚困扰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几种思潮,基于此,重建才是可能的。

考察人类的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近代以来困扰人类精神生活的自发思潮主要有如下三种:虚无主义、颓废主义与犬儒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主要的思潮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以及个体处境的同质化程度,这些思潮的出现是有一些规律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高度同质化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往往处于一种主要思潮的控制之下,或者辅以次要的思潮;如果处于高度异质化,那么几种思潮会同时出现,从这里可以推断出,一些思潮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之所以研究这些思潮,是因为它们决定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又决定了公众的心理偏好。如果无法弄清公众的真实心理偏好,那么任何政策与法规都将不可避免地处于效率损失的状态。大体来说,后工业化时代(发达地区)容易出现犬儒主义,而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地区)容易出现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严重不平衡地区,既有与世界接轨的发达地区,又有大量正处于工业化的地区,还有广阔的落后地区,这种发展格局,注定了现阶段的中国是一个思潮重生的地区,换言之,我们既有与过度发展带来的高度同质性相关的犬儒主义,也有快速发展带来的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这种状况决定了当下的中国是一个认知存在重大差异的国家,也必将是一个矛盾比较多与信任机制比较脆弱的地区。

颓废主义与虚无主义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末西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两种思想倾向,那时,现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导致技术进步与人类精神生活之间出现了断裂,其本质可以看做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主宰的一种反抗与适应,两者的区别在于,颓废主义采取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标志来消解工具理性对于精神生活的扼杀,是一种消极的主动抗争。而虚无主义则是对价值理性的被动放弃,以适应工具理性的侵蚀,它的特点在于呈现出集体无意识或者无能为力,按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虚无主义将存在缩减至纯粹的价值。犬儒主义按照英国哲学家提摩太·贝维斯的说法:是指采取一种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倾向,即遁入孤独和内在之中,以缺乏本真为理由而放弃政见。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幻灭的处境,可能带着唯美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质而重现江湖。犬儒主义的精神气质很混杂,既有主动的反抗又有无奈的适应。这三种思潮的出现都在明确暗示时代的精神生活处于崩溃之中。对于社会发展程度高度异质性的中国而言,这种状况对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图像的摧毁作用就尤为强大。

反观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性进步,通过推行工具理性的计算,把人们的目光从不可见的世界转向了可见的世界,另一方面,与人的存在状态有关的价值理性,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尊严等内涵被无情省略,整个社会在赢得世界的同时却失去了心灵,劳动,在成就社会进步的当口,也在无情地造就了越来越大的相对贫困人口,整个社会被更加严密地挤压成一个整体,每一个个体在巨大的体制面前都是渺小的。德国哲学家奥伊肯曾在上个世纪之初之出:劳动的胜利竟会意味着一种生命力的降低,一种责任感的消弱,以及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生活的贫乏。这是奥伊肯对上个世纪初人类精神生活的诊断,而这种状况的当代版本就是我们当下遭遇的现实。不客气地说,在劳动与心灵的冲突中,生活被撕裂了,意义与目标彻底丢失,我们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不安境地。为了简化论述,依据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生活的图像进行一些简单的梳理。权贵阶层以及少数精英奉行犬儒主义与虚无主义;知识阶层流行颓废主义与犬儒主义;而广大中下阶层则是茫然地践行着虚无主义的理论旨趣,这种模式在中国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拜金主义。这种精神生活图像的犬牙交错状态,决定了中国当下社会运行是高成本的,人群之间缺少基于精神生活高度一致性所产生的信任基础,导致所有的政策运行都是低效的。社会产生冲突的接触面过多,人群精神生活的撕裂,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必将产生整体社会生活的断裂。这种征兆在长期利益分配不公的背景下,已经很明显地凸现出来,并有被放大的可能。

基于上述分析,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图像就是当下的首要任务。而重建任务的主要路径在于从可见世界入手,改善分配不公,践行诸多与存在状态有关的价值理性原则,通过制度性努力,使整个社会走向同质化,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共同富裕。同质化的生活也将产生同质化的社会,同质化的社会必将产生趋同的精神生活图像,至少减少精神生活图像的分裂状态,从而降低社会运行的阻力与风险成本,形成一种主导的精神生活图像,这样,政策的效率与社会运行的成本都将得到大幅度改善。

一个健康的社会在收获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将极力促进整个共同体对于心灵的收获。如果在进步的途中,我们既没有收获物质成果,也没有收获心灵,那么我们的社会与个人都输了。中国人精神生活图像的重构就请从物质成果的公平分配开始吧!

2010-6-19修改于南方

说明:这篇小文发表在《科学时报》2010-7-23,这是原稿,是为记,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346883.html

上一篇:一则有趣的调查问卷结果(续)
下一篇:拒绝集中营里的幸福——读《无命运的人生》
收藏 IP: .*| 热度|

19 黎在珣 孟津 王芳 阎建民 罗帆 张焱 王修慧 逄焕东 刘立 杨正瓴 刘圣林 杨芳 苗元华 张天翼 唐常杰 刘广明 张玉秀 侯振宇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