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态度与逻辑——答一位博友的问题

已有 5847 次阅读 2009-3-18 05:0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夜里恰好有一点闲散时间,到博客上看看,发现这样一位博友的留言,觉得还有些意思,因此简单回复几句,也算把讨论深入一步。

发表评论人:郝炘 [2009-3-15 14:08:58]   

既然你不认为理论和猜想一样,但为什么坚持说对待理论和猜想的态度应该基本保持一样?
猜想真伪的问题不是态度问题,是逻辑问题。一个数学猜想(conjecture)在没有严格证明之前被假设成立,严格证明后成为定理(比如Poincaré conjecture);猜想如果被找到一个反例,就足以证明其不成立(比如Pólya conjecture)。自称为猜想的东西,至少应该合乎这个数学逻辑。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老师的留言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态度问题与逻辑问题(真伪问题)的区分,其次,理论与猜想的区别,第三,猜想的证伪问题。坦率地说,这三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都不太好回答,那么,我就尝试性地简短回答两句。

第一个问题,老师的观点是态度问题和逻辑问题应该明确区分。在他看来我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把二者等同了。其实,这个问题老师的潜台词是提示我,态度是主观性的,而逻辑是客观性的,不能用态度的主观眼镜来对待理论(或猜想)。我与他的观点不完全一样,在我看来这种主客的截然二分是存在问题的。我们仅就态度问题来看一下,在哲学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就是命题态度(PA),换言之,很多命题在最初的场合下都暗含了一种态度与意向,完全排除主观性是不可能的(包括看起来最有客观性成分的观察语句),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中就指出了偏见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样海德格尔用前见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以及背景知识有关,从事科学的人也同样存在这种偏见,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除非科学家都是机器人。早在1901年爱因斯坦就说:许多现象,它们从直觉看来似乎是完全不同的,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统一性是一种奇异的感触。(爱因斯坦奇迹年,P11),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追求理论的简单性,这些都是一种个人态度,但这丝毫不影响爱因斯坦对科学的伟大贡献。所以,态度问题不是问题,而是研究中时刻具有的一种状态。至于逻辑问题更是不好回答,甚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都难,因此,逻辑也就成了论辩中攻击对手的最方便的武器,因为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界定什么是逻辑,所以在我看来这也是最空泛的一种策略。在我看来,所谓的逻辑往小里说无非就是一种思考的规则而已,没有什么神秘的,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在正常状态下,他的言说大多时候是符合逻辑的,虽然他可能并不熟悉具体的形式逻辑或者数理逻辑的规律,但这不影响他的思考是符合逻辑的。我经常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举的例子就是早年我生活中常常见到的老年媒婆的事例,她们不识字,但是保媒的言说简直太漂亮了(逻辑性极强),你能说他们没有逻辑吗?近期SSK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在对待一个科学问题上态度与逻辑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个问题,(呵呵呵,得节约文字了)在俺看来,理论与猜想的最大分别就是理论的证认度比猜想的确证度高一些而已,离真理都很远,任何理论的最终命运都会被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理论(或猜想)保持基本一样的态度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之所以强调基本,毕竟理论的证认度高一些,导致实际的对待猜想的态度是有些差别的。在实际工作中我更喜欢缩小二者之间的认识歧视,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思维的自由发挥,你后文也提到在猜想被证明之前,假设成立,那么,这个阶段你的态度该怎样选择呢?是歧视、偏见还是基本一样呢?理论和猜想的差别在我看来也许就是玫瑰花和玫瑰花种子的区别。

第三个问题,猜想的证伪问题,从你的观点中我能够猜测到你的观点就是波谱尔观点的现代版本。即P1TTEEP2在这个波谱尔的模式中,我们的分别从第二步开始,即尝试性理论阶段,你认为出现一个反例(EE),就可以把猜想(或理论)推翻,或证伪掉,我上文已经说到,任何理论(或猜想)都是有韧性的,不是可以轻易否定掉的,拉卡托司曾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169491,牛顿拜访第一个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这个人的资料没有找到),牛顿让弗拉姆斯蒂德重新解释一下他的材料,因为这些观察资料与牛顿的理论相矛盾,虽然两人之间最后产生了激烈的争吵,但是毕竟在牛顿的要求与指导下观察资料的解释不但没有威胁到牛顿的理论,反而是证明了牛顿的理论。引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反例的出现可能并不是理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是观察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把责任都推给理论(或猜想)呢?更何况任何观察背后都渗透了理论(汉森1958年已经证明这种情况),不同理论影响下的观察可以解释对立理论的主张吗?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一个证伪系统并不是理论(或猜想)与试验数据的简单二元结构,而是复杂的多元结构,仅有一个理论或猜想是无法实现证伪的。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任何试验、试验报告或业经充分证认的低层证伪假说都不能单独导致证伪,在一个更好的理论出现之前是不会有证伪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P49),这点在生活中很好理解,比如牙痛,在我小的时候,一牙痛我父亲就带我找他徒弟的妈妈,用针灸治疗(相当于一个理论或猜想),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我是不会放弃针灸的,除非是有另外一种方式(有盛于无的心里感受),我想这种经验大家都有吧,所以证伪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如何证伪呢?我们假设T1 T2都是相关问题的猜想(或理论),如果T2T1具有更多的增量经验内容,而且部分得到证实,那么我们可以说T2证伪了T1,否则是不能谈论证伪的。我们评价的是一系列理论(或猜想),而不是孤立的理论。你文中提到的数学上的彭加勒猜想,我不懂,所以无法评论。

不写了,天也快亮了,不经意间已经写了这么多,我是知道不可通约性的,没有指望说服你,只是把我的想法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写出来,这个话题以后不聊了,毕竟有些枯燥。

2009-3-18凌晨于南方涂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220992.html

上一篇:由A&HCI提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用最高的十位名人想到的
下一篇:草根叙事之五:有些突然的谢幕是那样的令人心痛不已
收藏 IP: .*| 热度|

11 李小文 廖永岩 鲍得海 刘进平 胡业生 王德华 杨秀海 马丽丹 迟菲 侯振宇 airenao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