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jian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jian02

博文

记忆中好久没有工作到这么晚了(2012.11.12凌晨3:00)

已有 2961 次阅读 2012-11-18 22:55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研, 方法, 随笔

记忆中好久没有工作到这么晚了,报告终于基本完成了,在大家都忙着过光棍节的时候我的报告突破了6万字大关,突然感觉应该写点什么东西

    最近一直写论文,从中感受到很多以前都没有感受到的东西,那些因为数据不全而无法分析导致思路中断的沮丧、、、不经意的点击打开的网站里居然有自己梦寐以求的统计数据的欣喜、、、因为英语不好而看不懂外文网站的烦恼、、、数学不好而不会分析数据看不懂模型的苦闷、、、思如泉涌时候一气呵成几千字的畅快、、、思路枯竭的时候几天都写不出来只言片语的焦躁、、、、很多很多的感触,当然从中也收获到了很多东西,我始终相信知识不是学来的,而是靠自己积累得来的,跟同学聊天的时候谈到学习,我发现很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只有你遇到了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了,这样你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你自己的知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来,那样的知识仅仅在我脑子里停留到考试结束。

    前天听了杨老师的一节课,感触颇多,借此机会也算是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吧。听完老师的可之后得到的最明晰的思路就是:要通过总结和归纳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总结其规律,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在规律的基础上推理延伸出新的东西。中国山脉分布——山脉走向——降水量特征——土壤区域——特征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地形、大气….细细想来这是很有内涵的。只有通过总结才能得到自己的东西,然后和自己的知识体系相连接,融合,之后才能推理延伸,之后才能创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个人感觉就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应该是做研究的基础,只有通过积累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事研究,要不然,做的东西就会很肤浅。说到底,一定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这才是根本。正如杨老师说的,我们每个人以后都想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可是你连负责任的资本都么有怎么负责?毕业之后还伸手向家里要生活费,这样怎么对家庭负责?所以,还是要先搞到负责的资本才可以。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咱们搞研究的很多人是很看重基础研究,觉得应用研究就是小打小闹,基础研究才是重点,是支持应用研究的,可是正如老师所说,总结从古到今的科学领域,那一项基础研究不是建立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电磁的发现怎么会得到电磁的理论?因此,实际上应该说是应用研究中引出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再反过来促进应用研究。

    最后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好的方法,比如如何在会议上展现自己、为自己争取机会,个人觉得这都是很中肯的东西,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研究必将有用,也总结出来:首先,要提前了解和掌握讨论的议题是什么,提前搜集资料准备;其次、思考一下自己对于这个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有多少,能够支持自己在会议中发言;然后,如果该议题与你自己的研究很贴近,自己掌握的很深入,那就要认真准备,树立起知识结构,在会议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就要有强烈的自信心,不要管他人的眼光怎么看,尽管展示你自己的东西就行;最后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把握机会,看看会议上是否有能够决定你命运和机遇的人,要给这样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人处世的法则之一,一定要抓住机会。

    作为研究生,日常学习中应该真正重视的是研究方法和构建研究思维的锻炼,而知识的积累知识很小的一部分,你不可能学到所有的知识,真正想来,半学期过去了,上课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当然这样的现实我们改变不了,但是一定要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学习理念,上课的时候如果实在不感兴趣还必须去上,利用课堂时间看看文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看到很多同学每天不论什么课都会带着英语看,这也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研究生第一学期本应该是阅读文献的时候却到处充斥着英语的影子,我不知道到头来能学到多少,英语能提高多少,但是始终觉得这样不是我的研究生生活想要的。

    明天要去做实验了,从这周开始,课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上课时上课,学习是学习,这两个应该不冲突…..

    还是那句话:自信并非来源于你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来源于你敢于面对所有的问题。

    加油吧!路还很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7289-633837.html


下一篇:行政与教学
收藏 IP: 113.140.84.*|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