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歌且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229668880 I am a toxicologist, and an epidemiologist. Interestingly, I am also a Big Data analyst. You don't believe?

博文

读博中期总结

已有 3094 次阅读 2013-3-28 18: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读了三年制的博士,压力好大。虽然学校对三年制博士没特别高的要求,但心里总想经历完整的博士训练,总想趁着年轻,趁着学校平台多学点,总得对得起这个“博士”的称号。细细回顾这过去的一年半,感悟颇多。

科研思路上,要尽可能多地接受批评。容易产生新的想法,而且跃跃欲试。虽无经验预测某个新想法是否成功,但总得学会去判定和自问,新想法最终能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实际可行性有多少。科研思路像在种树苗。选一块地,撒下好多种子。树苗破土而出时,要看看哪些是劣苗子,哪些苗子太挤了。该拔的就得拔,以免占用资源。这样,地里才能长出棵棵参天大树。在博士训练阶段,时不时地有各方各面的前辈,“敲打”一下。从中学会经验,该放弃的放弃,该坚持的坚持,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如果这样,才是理想的博士训练。

莫形成散漫的工作方式。学会紧张有序,工作娱乐两不误的工作方式,应该是受益终身的。做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还是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博士。慵懒,是博士的忌讳。碌碌无为,是对生命的损耗。学会定下目标,学会定下确定的任务日期,合理安排各种各样的科研任务和社会任务。这也是我要去学会的。形成好的习惯,也是博士训练的目的和期待。

学会开放的眼光和胸怀。许多课题组,就像小团体。里面的学生眼光仿佛只有办公室的直径大小。这种环境中,容易产生“小家子气”的学生。可能课题组学生间的关系很紧张,也可能一团和气。无论哪种,这个团体里的学生,形成不了开阔的视野。好的团体里,学生应该是积极向外界获取资源,不断跟外界优秀的交流、学习,可以向组内引进新的知识,是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而不是在组内竞争各种资源。有那么一两个好斗的高年级同学,就会影响一个课题组整体的心态,害的是一批年轻的师弟师妹们。因为年轻的人接触最多的,不是导师,而是师兄师姐。最悲哀的是那些被师兄师姐引入“好与他人竞争”或者“昏昏庸庸”的心态。也曾见过,高年级同学引导低年级同学对导师产生误解的例子,这是课题组的悲哀。本科生毕业时还是不成熟的,而研究生阶段对个人行为方式、心态和视野的养成确是定性的。这些隐性的、难以觉察的现象实为课题组发展的大害。这也是中国人团体的特色吧。

再努力想想,感悟会更多。但最大的感悟是,要想得到好的博士训练,就得多找批评。从内心里渴望批评。别忘了,现在的我才是“树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33-674818.html

上一篇:讲座感悟:中国古陶瓷艺术鉴赏与鉴定
下一篇:生命当如夏天
收藏 IP: 218.249.94.*| 热度|

3 苏光松 时志强 徐大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