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回到了北京。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虽然旅途很劳累,早晨5:00起床到下午3:00到达寝室打扫卫生,收拾整理衣物用品,晚餐,到现在。静下来的第一件事是整理一下关于我将怎么过的思绪……2015年,给自己定下的总体基调就是不能再搁置生活。
人无论念多大的书,做什么具体工作,得会生活。这个理念不一定会得到广泛认可,见仁见智吧,但对我自己而言,却是用了博士毕业以来这么多年,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的时间才认识到的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知是本人太愚笨,还是对过去“搁置生活”的生活陷得太深,以至于只知道跟着“潮流”往前走,却忘了驻足回望和反思。今年我终于弄清楚了,什么样的生活是我要过的,过去十年来我是在过着怎样表面上正确,实质上“异化”生活的生活。
自博士毕业以来,我就以一颗鸿鹄之志投入到所谓的科研中来。无论就个人性情上而言还是基于学理认知的角度,我都是热爱教育和投身于教育的,能用我的生命和成长经历去帮助年轻学子成长一直是让我引以为豪的一件大事,且不说一个农村家庭孩子能成为一名大学老师那份来自父母哥嫂溢于言表的引以为荣,对我来说是多大的鼓励和欣慰!事实证明,我2012年去美国读博前无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还是课外少儿英语教师培训的老师,还是偶尔有朋友慕名来求助或对孩子进行英语课程辅导或对孩子心理成长进行疏导——需要指导的可能是小学生、也可能是初中生或高中生,还有我儿子的同学的妈妈们,他们是最愿意就如何教育孩子向咨询的,甚至有几次还被小学、初中、高中请去或给学生或给家长做报告,我对这些工作都是由衷地投入,而且效果也是可喜的。那时,我觉得我的教育热情是于人有益的,我的教育理念加上我自己的身体力行是有影响的——至少很多人建议过我,让我把我的理念和做法集结成书,也好让更多的人受益!之所以至今未果,除了有对自我的教育和写作水平都较有自知之明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实生活中不缺正确的教育理念,而是如何在平凡且复杂的日常生活中,能真正把这些理念灵活高效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实践,那是很难的。就连“把好话说好”这一最起码最基本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都那么难,更何况那些复杂一点的,需要先完善自我,然后再去教育孩子的理念,可能都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一直没动笔著书,但我的确是全身心的加以实践的。前天去我常去的干洗店去扦裤脚边,在等待的空档时间,还主动教她家在读高一的女儿如何学英语,朗读一段需要阅读理解的文章,让她优美的语音语调,告诉她如何边读边形成画面感,如何朗读中体会意义,形成语感,积累词汇和学习写作,鼓励她别为考试成绩而学,为了语言本身的美与意义来学……孩子受益了,家长感动了,我也自觉得利用闲暇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我所喜欢且投入的“目中有人”的教育,我也确实认为教育不应该是空洞的,更不应该是“无人”的。我读博士之前所从事的教育,无论大学的课堂上,还是课下、课余、哪怕与家人和朋友小聚时光中的教育,都是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影响、这样的交流。那时我对教育热爱而投入,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是,2006年博士毕业后,虽然本人依然还是受学生、同仁、领导认可的“草根型”教师,我的志向依然是为师一天,就得做一天这样的好老师,但是,从那时起,我心里也开始“困惑”了、身心也开始“疲惫”了、内心深处也开始“迷茫”了,因为大学管理越来越趋于中学化、科研重于教学——原来我最引以为自豪的教育效果为我赢来的不过一个“教书匠”名声,好像……如果科研不出成果,你教学效果越好,越证明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学生也越来越重视赚钱、拉关系、文凭、就业,就是不重视学习……一开始,即从2006到2008年之间,那时,我还没怀疑过“体制出了问题”,没怀疑过“教育管理者的外行和短识”,也没怀疑过“教师群体的无意识和集体失语”,而是一直做着自我反省和自我激励,把我过得越来越累这一事实归因于自己“跨学科发展还不够适应”“进行安静专注的教育科研和我性格活泼善于交流互动的本性之间还不够协调”“教育学术功还不够扎实”“国外学习归来者缺少师门师派的人脉”等等方面。于是,为了学校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也为了调整个人有些疲惫的身心,于2009年9月去黎巴嫩孔子学院做了一年中方院长的工作。当时的志向,除了做好这份管理工作,一定在这海外独处一年中加紧读书、学习、写作。所以,那一年我几乎都在所谓的用功中度过的。为此,也获得了孔院中国同仁的赞佩。但一位黎巴嫩的朋友,圣约瑟夫大学的老师,却直言说,“桂秋,你不是机器,你不能只是读书、学习(对,当时,还报了个法语班,还在学法语)。”我听罢也只是一笑,觉得朋友的好心我领了,但我的生活如果不这样,那是“万万没有出路的”。我们的状况是,没项目吧,就得努力申请项目,可是申请下来后,做起来又那么累——除了学习、读书这些必要的累,还需要打通什么期刊啊、出版啊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外国朋友怎么会懂?再说,我当时对这些不应该的“累”也是接受的,而且也努力“融入”到学术圈子中,如果遇到什么不如意,我大多只反省我自己,认为是自己的“水平欠佳”所致。接下来,当然是“更加努力”了。结果,2010年从黎巴嫩回国后,我继续努力读书、听报告、每学期还听一门或两门有名的老教授的课程,比如《教育管理》课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课程、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努力地进行学术写作、有朋友同事邀约合作,也会没时间挤时间地同意并尽量做好……我觉得这是我选定的生活,对此虽然做不到完全“不疲”,但还是能做到“乐而为之”的。这样的生活看似单调、枯燥、“费力”,跟蜗牛似的,进步效果慢,但是因为本人本来就喜欢深居简出,且耐性较好,韧性十足,就过着这样“追求科研且重视教学”的大学老师的生活,也不错。
但必须承认,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好,事业也也罢,我努力着;2010年,儿子读辽宁省育才高中的高二——一个面临高考孩子的母亲,奔波于孩子学校所在地浑南和我工作单位所在地沈北之间,为了孩子的成人成才,我也努力着;同时,还要赡养自己的高龄母亲,照顾好公婆,协调好双方的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方方面面吧,我都努力着。我用大家的赞誉之词来说,是个“能人”。
可是,现在反省我自己过来的这种生活,我不得不用“异化”来描述它。因为……连做饭都请了保姆,每日锻炼身体都“没空”,就不用说旅游了。孩子高考和两边的家庭、老人都需要我给予时间和精力,但现在想来,除了“忙叨”外,可能无论从时间的数量上,再从陪伴和聊天的质量上,其实,都是不够的。而我的大部头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教学和学生的论文辅导上。开学要交所授的至少三门课的教学大纲、中间要评几次学生的作业,有一年教三个班本科学生的《英语教学艺术》课程,共116名学生,留一次论文,等我阅评完毕,那工作量可想而知!本科期末考试,每次要出三套题、研究生考试要出A、B卷,每次出题要同时提交答案,无论是本科生的,还是研究生的,评卷时要按比例来进行分算、再总和,平时的、理论的、实践的各占多少。尤其是研究生考试科目,还规定课程分数少于75分不准毕业,遇到一个在大约70—74分左右的,那就更麻烦了,过和不过,怎么过,都得纠结!作为研究生导师,预开题之前的几次指导、预开题、之后的再指导、正式开题、中间要组织学术探讨、汇报、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稿、二稿、三稿、论文答辩前的各种评定、填表、预答辩、之后的指导、正式答辩,还要填写指导记录表……研究生分三类,三年全日制学术类的、二年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的、寒暑假上课的在职专业硕士。外加每年12月安排好的,到次年5月答辩的本科学生(一般是5名或6名),上面的所列各项工作继续叠加。外加所有的学生,都要用英语来写论文,而学生的英语又不足以进行学术写作……如果认真起来,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外加平时要备好课、上好课、积极开会、积极参与各项被要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我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我一有时间就在我的书房“面壁”工作着、思考者、写作着……任务急时,熬夜是自然的,通宵不睡是有过的,尤其遇到哪个学生的论文被抽出外审了,那我的工作量更加的紧急和挑战啊。社会上竟然都说大学老师好做,不坐班还有寒暑假……这是多大的误解呀?!至少,于我,事实绝非如此。老妈常常心疼我,“这一天你总坐那儿,不累呀?”,孩子爸爸虽然从骨子里认为女性做大学老师,尤其是英语教师,是一项优雅清净的工作,但是也对我每日忙得不可开交而不理解,“哪个老师都像你这样忙?”……也许我不够聪慧、高效,但是如我这样“一根筋”似的读书、备课、教学、评改作业、审阅指导论文、还要努力做好自己要做的科研任务,好像我也没有别的捷径可走。总之,十年来,我就是这样,按着要求、顺着潮流,外加自己“智力水平不太畅达,还偏偏要用功”的“精神”,结果……这生活,越来越书斋化,越来越没有了真正的生机和活力。
在孩子2012年9月上了大学以后,我曾经简单地以为“这下我可以更加无忧地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但事实是……我越来越“受不了”现实教育教学管理中,只重视科研、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管理者更加关心的是“别出事”“高就业率”“项目的数量和经费的数额”,只要求教师“牛”一样的工作和产出,但对教师的身心疲惫、对教师的要求是否合理等基本没给予过真正的关注,而行政、人际关系方面——人人要当官、评职称的复杂、出版找关系、高额版面费,外加上面我列举的那些“跟保洁员”似的无头无尾无休止只增多不减少的循环工作,我渐渐感觉到我真的累了、倦了、厌了、迷茫了。尽管我依然以不减的热情热爱着对“人”的教育,并尽力积极热情地生活着,但我确实开始了“反思”我的“无生机无活力还无成绩”的生活了——确切地说,是从去年开始的,我于2014年3月我辞去了学院设立的,且我已经全心全意任职一年了的“学科与科研办公室主任”工作。我开始关注并深刻反思:我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思考了,但怎样选择和最后决策呢?人终究是需要安身立命的工作的!带着对自己十年来走过来路径和追求反思,带着一份睁眼看世界的觉醒与质疑,对体制的、对管理者的、对教师这一高智商群体的——为人师者,总是教导学生把握自己的命运,又有多少老师真正把握了自己的命运?还有多少老师过着怨声载道的生活却依然如故地做着为不良体制的存在“添砖加瓦”的事情?大家都在抱怨社会文化、道德状况、人情冷暖每况愈下,又有多少老师在真正做着扭转乾坤的大事、小事?我们究竟在做着怎样的教育?
教师,这个让我在孩提时代就为之向往的崇高职业,我对她如此忠诚、热爱、投入、追求,怎么……十年来,我竟然过着这样一种没有成就感的生活?没有成就感也就罢了,怎么“人也没教育明白,科研也没做出成绩”,而且有时甚至还要为其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有失自尊,更有甚者……可能不是在育人,而是在有意识或意识地在“合谋”害人——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充满热情和理想,奔着读书、学习、贡献社会来的学生,经我们教育后,丧失了热情、变得冷漠、功利,都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呢?再如我自己,一个好端端的老师,热情、专注、乐教,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倦怠”型老师了呢?更为糟糕的是,我还没能轻松地生活——整个生命濒临枯竭,还哪有什么生机和活力?!
紧接着,我又于去年4月申请来北大访学,九月份开始的第一学期已经结束,明天就要开始一年访学时光的又一个学期。新学期,我依然还在追问自我:我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答案是:我依然热爱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对儿子的教育、和广义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依然喜欢读书、思考、交流和写作,但我更喜欢把生活过明白了。自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能出所谓的成绩固然可喜,不出什么成绩亦无大碍。每天只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真诚地与家人、朋友,哪怕一面之交的人进行交流, 有时间做些家务、有时间亲自为老妈、儿子做好正餐(假期就是这么做的)、按时睡觉、按自己的“轨道”过好自己余下的人生,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就足已。儿子已经大三,和他谈起“我不能再搁置生活”了,他如朋友般点头称赞,还连说“对”。我也愈加坚定了:过好生活才是硬道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