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轨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chuxp 无论真实 还是谎言 夜已破晓 黎明重现

博文

在第13届钟盛标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精选

已有 6505 次阅读 2015-6-11 16: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叫李程远,是天文学系10级博士研究生,非常荣幸今天能代表众多优秀的获奖者在这里发言。在我讲话之前,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获奖的各位向钟赐贤老师,夏晓峦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向为本次论坛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同学和老师表达我内心的感谢。

 

去年夏天,我在昆明见到了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教授,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我问了他一个问题:

-您觉得物理学的进展是主要由个人推动的吗?

他回答说

-我不认为物理学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学科,它更多的是由无数默默无名的科学家们一点一点往前推动发展的。我也不认为我是一个英雄,我的工作建立在我的学生、同事和前人辛苦工作的成果上。科学需要许多人的努力,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让世界知道他们的名字,靠一个人来推动整个科学发展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了。

 

上个月,我和我的两位导师访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会议上,我导师的导师,熊大闰院士说:

-我已经老了,做不了科学了,以前是我的学生协助我,现在,我要协助我学生的工作,我要为他们摇旗呐喊。

 

席间,我的两位导师对我说:

-程远,你毕业了,我们也不再是你的导师了,要学会把我们当合作者。未来你会有自己的职业生涯,你要把你的领域内的学者们召集起来,一起推动学科的进步,到那个时候,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你。

 

给大家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当我们翻看物理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我们会觉得我们的科学简直是一部英雄史诗: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灿若星辰的名字,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身到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中。的确,没有阿基米德、爱因斯坦这些英雄般的领军人,科学今天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然而,如果没有那些投身最底层,一代又一代把科学接力下去的科学家,今天的物理学,也断然不会比缺了那些英雄们的后果更好。

 

当我们今天投身到科学事业中时,我们难免会忘了这件事情,忘了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科学家,我们有责任把这样一份事业传承下去。我们会认为我们是导师的助手,我们所做的是导师给出的任务;我们会认为其它同学的工作与我们并不相关,我们只需要执着于自己的职业与出路;我们多少会觉得坐在身边的各位,和我们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而非合作。

 

因此,我们有一些人,会把论坛当作比赛,而不是交流,我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报告时间是不是够准,而不是我们的报告能不能让大多数人都听懂。我们忘了自然是不分科的,我们的工作最终是为了让人们看到整片森林,我们忘了我们的导师有一天会退休,而我们将可能是自己领域唯一的血脉。

 

全世界有60多亿人,我能很容易的找到其中所有的同行。2014年马航飞机失事,就一次事故,全世界的艾滋病专家悉数遇难。我们的确已经站到人类知识的最前沿了,如果我们今天不携起手来,我们的下一代科学家就要嘲笑我们,说科学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我们就没法让人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因为未来还会有比现在更多更好的科学家在为人类的发展而努力。

 

因此,我有一个倡议,让我们更加认真地去探究真正的科学,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职业与利益;让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交流,把我们各自的学科交流成更大的科学;让我们更多地独立提出和探索新的问题,哪怕最后面临的是不成熟的失败;让我们更无私地去指导我们的师弟师妹,我们的本科生,让下一代更年轻的科学家们更快地入门;

 

我希望未来几十年以后,我们能有把握地说,我们承担起了前一代导师们留下来的科学,并把它发展得更好而不是更差,我们为人类的知识作出了贡献,人们因为我们的工作而生活得更好,我们为自己是或曾是一名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并值得我们的母校以我们为荣。

 

如果不是我们,那还有谁呢?如果不是现在,那该什么时候开始呢?

 

谢谢!

 

 




大学校长致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0023-897208.html

上一篇:纯粹的中年星团——我们工作Nature 516, 367–369的说明
下一篇:2015年终总结暨新年祝福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20 王华民 郭维 徐旭东 黄永义 高仰明 陈桥生 武夷山 褚昭明 金义光 李宇斌 田云川 王伟 易奎 孔梅 钱大鹏 张江敏 曾勇 shenlu zjzhaokeqin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