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aog0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iaog04

博文

【校园观察】毕业了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已有 1737 次阅读 2015-10-10 09: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子科大, 校园观察

毕业了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电子科大学生记住团  杨炜坤


   近日,“80后”青年作家“一草”做客成电讲坛,为我校学子分享了“青春”的悲喜。其幽默的语言、自嘲的姿态、曲折的经历,在赢得喝彩的同时,也为青年学子带来了一股激情、增添了一片希望。

    “一草”是一个对“青春”充满希望和乐观心态的人。他的乐观建立在冷静和理性的基础之上,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目光审视青春的脆弱和残酷,以至于他的读者往往以为他是一个冷酷的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一草”之所以揭露青春的脆弱,只是期望读者“丢掉幻想”,然后“踏实奋斗”。

    在《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一书中,“一草”讲述了一群“80后”奋斗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着“梦想照进现实”和“现实改变梦想”两个方面。这不仅体现出了“一草”的理性,也体现了他对“青春”的真诚。一部真诚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动青年,也可以为青年提供参照,让他们少走弯路。

    “一草”揭露的“事实”是“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虽然他做了乐观的解读,认为“一无所有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可以忘记过去,轻装上阵,而每走一步都是进步。”但是,当我们毕业时,真的“一无所有”吗?我认为,毕业之际的行囊里有许多东西都是“一草”没有看到的。

    毕业之际我们拥有什么?如果认真清点一下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还拥有青春。青春是一个不怕失败或失败了可以重来的人生阶段。许多人习惯于静态地审视自己空空的双手,而看不到未来可以创造的潜在空间。悲观者甚至被“毕业即失业”的传言吓得瑟瑟发抖,而没有认识到:毕业了,正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的开始,我们可以尝试,失业了就去创业,失败了可以再来。正如“五月天”在歌里唱的那样:“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错也错的很值得。”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曾经历了3次失败的高考,即便在后来考上了北大,在毕业时他的成绩依然排在班级最后几名。他所面临的困厄局面比今天甚嚣尘上的“毕业即失业”要严重得多,但俞敏洪并没有高唱“一无所有”,而是自主创业,做起了外语培训,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从起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社会精英,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青春最大的奢侈就是可以犯傻,可以犯错误,但是所有这些错误,都是我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因此,如果换一个角度清点我们的“毕业背囊”,我们也可以说,毕业之际我们并非一无所有,我们拥有的只是未来。从毕业开始,我们的身份和角色开始转变,将从一个靠父母、靠老师、靠朋友的“愣头青”逐步转变成了一个成熟智慧的知性青年。我们正处在一个“羽化成蝶”的“拐点”。

    我们正在奔向未来,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我们的过去。面对过去的正确态度,并不是“一草”所说的“忘记过去,然后轻装上阵”,而是要认真审视它,从而为自己找准定位。

    站在毕业的“拐点”上,我们的前方是社会,我们的身后是大学。大学是一个训练思维、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在这里,我们完成了成长成才的重要转变。如果没有荒废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如果参加过各类竞技比赛,如果在科协、教研室或图书馆里留下了熟悉的身影,如果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那么,即便我们两手空空,毕业的行囊也是丰盈充实的。

    我们的杰出校友丁磊便承认,自己能有后来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他大学时期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外文科技资料尤其是计算机书籍。正因如此,他  才“比别人早一步了解到最新的世界科技动态,以及有关互联网的前沿信息。”

    那些说“毕业了一无所有”者,或许是的确荒废了大学生活,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做好迈入社会的心理准备,但更多的还是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以至于无法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清点“毕业行囊”,然后惊喜地发现,毕业时我们只是告别了过去,走出了大学的围墙,站在了一个广阔天地的入口。那时候,我们就不会哀叹“一无所有”,而会说“I am ready now! Let's go!”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84242-927031.html

上一篇:【校园观察】“向丁磊看齐”是一个系统工程
下一篇:【校园观察】创业前不妨首先摸底定位
收藏 IP: 125.71.2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