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福仙人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xq 仙人掌,不畏酷暑,不畏干旱,经受着烈日的考验,不屈不挠地生长

博文

《科研四谈》之三:课题来源之泉----Swanson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

已有 9528 次阅读 2008-9-27 13:36 |个人分类:科研论语|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主按:一次浏览某杂志时,发现有篇文章介绍Swanson 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这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概念,但实际上这又是我自己设计课题时的常规思路,故在教研室做《科研四谈》的专题讲座时特意把这篇文章整理成PPT,并结合自己的一个课题的形成思路,构成了第三谈《课题来源之泉----Swanson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但我现在找不到这篇文章的出处了,在此,向这篇文章的作者深表谢意和歉意,如有人知道出处,请告诉,我必将在本博文中注明)。

课题来源之泉:Swanson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

1985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教授D. R. Swanson 创立了一种医学方法——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并且设计了相应的人机交互系统Arrowsmith

. Swanson 的知识发现法的背景

1.知识分裂理论

20 世纪中叶,科学家就在积极地探讨科学知识分裂现象,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Swanson教授从3 个方面对知识分裂理论进行论述:

 (1) 客观知识的总量与人类吸收知识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地扩大;

(2) 在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越来越专业化,跨学科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困难,就会产生知识的分裂,并且随着知识的持续增长,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

(3) 一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另一个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跨学科间一定存在着潜在的未被发现的关联。

2.非相关文献的隐含关联

1985 Swanson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2 篇医学文献放在一起,会揭示出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是从单独一篇文献得不到的。这预示着在医学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未被发现的隐含的关联。

例如,A 表示一种物质的摄入可能导致一种独特的生理改变B ,B 又作用于身体的某器官或一种疾病C。如果把两类文献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就会获得有用的信息。即A 作用于C ,而这种信息是不能根据单独一类文献得到的,称为AB BC 这两种文献是互补的。

一个专业领域的文献的作者和读者,一般并不熟知另一专业领域的文献,也就是说两类文献从没有或很少被共同引用,并且也不相互引用,我们称这两类文献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非相关的。

这种情况,对两个不同的医学专业领域是经常存在的,因此几乎没有人考虑到,把两类文献放在一起加以研究,也不会有人注意到A C 之间可能存在的隐含关联。 

 

3.公开文献中未发现的知识

第一类:包含了对科学假设的隐含的驳斥。

    例如,A学者提出的假设,偶然地被B学者发表的数据证明有误,B学者并不知道A学者的假设。

假设一个动物学家提出假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并且这个假说没有受到怀疑,因为无人知道其它颜色的天鹅的存在。

    在世界的另外地区一些博物学家并不知道动物学家的假说天鹅都是白色的,发表论文描述了他们国家的动物群,当然包括黑天鹅。

 事实上,直到有人同时接触到这两类文献,才会证明假说有误,人们往往都是凭运气偶然遇到。

第二类:通过对某一问题有价值的大量文献的获得。

如果为验证一种假设而进行实验,通过相同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其它解释,则该实验是缺乏说服力的。为验证某理论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只凭其中一个试验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而只有绝大多数实验的结论相同时,证据才会有说服力。

第三类:通过传递关系推理得到新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传递关系:“A B”“B C”推导得到“AC”,这类未被发现的知识是Swanson 着重研究的课题,即在医学文献中,两类不同的标题间到目前为止,未被发现其逻辑关联。

二、事例

1.Alzheimer 病褪黑素假说

AD 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 占发病率的60 %以上,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发达国家现已成为人类第四位的致死原因。我国的人口老化速度居世界之首,达到或超过一亿,随着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AD 将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AD 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智力进行性减退,主要病理改变有脑萎缩、神经元丢失,出现神经纤维缠结(NFT) 和老年斑( SP)

到目前为止,AD 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治疗也因此无特效药物,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机理上,存在各种致病假说,如乙酰胆碱和兴奋性氨基酸假说、铝中毒假说、遗传假说、淀粉样蛋白级联放大假说及褪黑素假说等。其中,褪黑素假说直到近几年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2.庆大霉素治疗梅尼埃病

文献A

庆大霉素内耳毒性作用:有选择性破坏壶腹嵴和椭圆囊的毛细胞,尤其是中央型Ⅰ型毛细胞病变更明显。还可损伤或干扰前庭系统暗细胞功能,减少内淋巴分泌。

庆大霉素内耳毒性作用的药理机制:通过作用于内耳感觉上皮细胞膜和线粒体,使毛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障碍,同时影响细胞内糖代谢的糖元储存,改变细胞内酶活性和离子浓度,最终使毛细胞内环境紊乱,细胞各方面代谢障碍,致细胞变性、坏死,最终导致前庭和耳蜗功能损害。

文献C

梅尼埃病:1861 年法国医生Meniere 首次描述,现已公认为一独立的内耳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发作性眩晕、耳鸣、波动性耳毒、耳胀满感。其病因不明,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

1978 Beck 等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治疗单侧梅尼埃病。

20 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庆大霉素治疗梅尼埃病又称化学性迷路切除术”,为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方法。

三、我的一个课题思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7930-40609.html

上一篇:《科研四谈》之二:由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谈选题的创新性
下一篇:973首席科学家谈科研和教学之间关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