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为什么你不应该对影响因子这么兴奋 精选

已有 6788 次阅读 2021-4-14 14:42 |个人分类: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每年的6月,影响因子都会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在还没正式公布的时候,各种信息预测和讨论已经在各个领域悄然展开。对于中国作者来讲,热衷于影响因子可以理解,毕竟发表文章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诸多程度上决定了升学、晋升和终身职位的获取。


但是对于已经在SCI期刊发表过一篇甚至数篇论文的资深学者(特别是大咖云集的科学网用户们),他们已经不用在选择发表时受限于优先考虑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也就是影响因子已不能够成为资深学者在期刊论文发表时的唯一指挥棒了,那么再次科研发表时候是不是依然紧紧依赖影响因子来考虑目标期刊呢?答案是都否定的。原因很简单,期刊的影响因子完全不能等价于期刊自身的质量的高低。


期刊影响因子的定义:

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其论文在一个具体时间框架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指标的计算和功能已于另一篇文章《期刊影响因子和其他测量期刊影响力的标准》里阐明。在此,我们将更进一步探讨有关影响因子的谬论,并指出使用它时该有的考量。

IF的正确用法

IF的错误用法

测量一份期刊的权威性

评估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和个别研究员的学术成就

比较某具体学科领域里不同期刊的权威性

比较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

协助图书馆人员管理机构的期刊订阅单

资助机构用它作为分配基金的依据

让研究人员鉴定学科领域内该留意和适合投稿的期刊

作者把它当作筛选期刊的唯一准则

方便杂志社比较预期和实际的引用次数,并和同一领域内的其他期刊相比

招聘与职称评估委员会把它定为预测一位研究员未来成就的准则

供出版社进行市场调查

作者凭它与同行进行比较


期刊影响因子最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期刊影响因子测量的是期刊的质量,而非单篇论文的质量

指标的重点是期刊里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总累计次数,而不是单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根据众所周知的 80/20 法则,一份期刊的顶尖 20% 论文将占其总引用次数的 80%,即使是《自然》等高信誉期刊也不例外。一篇刊登于高影响因子期刊内的论文并不表示论文本身具有高影响力,论文可能根本还未被他人引用。反观一份期刊若在某年内有几篇论文被高度引用,将导致其长远影响力出现异常的趋势。


只有在两年期限内被引用的论文才会被考虑

当计算影响因子时,被考虑在内的仅是某期刊至今两年内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然而,不同学科领域展现不一的引用模式。例如,健康科学论文于刊登不久后就会被引用,而社会科学论文则通常是在两年期限后才会被大量引用。因此,于期限外被引用的论文的真正影响力常被忽略。


没有评估被引用的真实性质

期刊里的论文一旦被引用,不论褒贬,都将有助于其影响因子。即使论文被驳斥或点名为低劣研究的例证,却还能助长其期刊的权威性。事实上,即使是遭撤回的论文仍然能帮助其期刊增加影响因子,因为若被其他论文引用,它们的撤回将不会对后者有任何效应。


只有被源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会被排名

计算影响因子的源数据库是包含一万两千多种各类期刊的汤森路透 Web of Science。虽然期刊数目不少且每年更新,但毕竟不是包含所有的期刊(尤其是不以英文出版的刊物)。没有被 Web of Science 收录的期刊将不会有任何影响因子,所以不能与被收录的期刊相比。


影响因子会因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而有所更动

综述文章通常会整理介绍先前所有的相关研究,一般上被引用的次数会比其他类型的文章高。因此,发表综述文章的期刊往往会有较高的影响因子。


推荐阅读:为什么说期刊影响因子不能有效评估研究质量


在国际学术界而言,过度追捧影响因子的论调也在被逐渐削弱。意得辑专家视点曾经邀请MIT博士Rishabh Jain 为我们撰文,他在文中提到一个“发表成本”的问题。


发表高分期刊的成本很高,这里的成本包含研究人员需要投入的时间。要做出足以通过期刊初步审查的研究结果可能就要花很多时间,甚至这些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文章不过是将大量的单独成果集合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只要看看这些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大量的补充材料信息就可以知道了。

还有,这些期刊的审稿周期通常很长,审稿人认为他们有责任让作者努力改善“影响力”和“重要性”,这些对作者来说都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发表高影响期刊)经常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审稿,发表时程更长了。最近有一项研究显示影响因子与发表时程之间大致的关系:

wait times by Impact Factor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到,低影响因子期刊的发表时程这么长可能是因为现在有很多期刊手上没有资源和系统可以快速完成审稿。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发表时程延迟可能是由于对审稿的期待较高,或是审稿人要求大量修改所致。

在Rishabh博士看来,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固然有好处,不过这里面的投入产出比也要科研人员在发表之前耐心衡量。


【论文】论文超级手册:SCI问答集锦

【论文】论文的诞生:从研究、写作到发表

【科研】科研札记:前沿新闻、心得感悟

【科研】疫情之下:COVID-19专题

【服务】英文润色、学术翻译、SCI投稿全系产品

【服务】科研传播:扩散科研影响力

【讲座】32场公益讲座——强化写作力

【好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69813-1281940.html

上一篇:新冠疫情期间在家工作:3位杰出的学术界职场母亲分享了她们的故事
下一篇:SCI论文投稿会经历哪些状态?
收藏 IP: 223.104.5.*| 热度|

3 黄永义 崔宗杰 曾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