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fan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fan68

博文

健康学与抗衰老38:我的健康训练终于可能过度了

已有 2274 次阅读 2020-5-2 20:12 |个人分类:健康学与抗衰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健康, 健康新定义, 健康学, 抗衰老, 健康护理学

这十多年来,由于思考健康,提出的健康学是不是有道理,总想做些验证。但我只是一个普通退休人员,既没有条件组织人群进行实验,也不可能像医学专家那样通过大量病人证明其是否正确。

因此我只能自己进行一些可能的实验。主要进行的就是通过多训练来看是否能增进健康。什么都是有度的,训练也一样,我也知道超过阈值的训练不但不能增进健康,还可能伤害身体,但这也要由实验来证明。这些年来,我总是在增加训练量,总感觉没有出现什么负作用。

但是最近身体出现了一点问题。这里把出现的现象、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出来。

10多年来,每年体检我都有心脏传导阻滞1度。

在今年419日以前的一些日子,发现左侧卧并且压着左耳时能听到心跳声。

419日晚上,发现不管什么姿势卧床都能清楚听到自己的心跳。420日白天,只要不是专心干事,也都能听到心跳。于是发现了心率有隔跳,还比较厉害,经常是跳23下,就停1下,少部分是跳1下或跳35次停1下,几乎没有连跳6次以上的。这引起了自己的重视,在网上查阅后,认为这可能是属于传导阻滞2度Ⅱ级。并说传导阻滞2度Ⅱ级和3度需要装心脏起搏器。

我想这是否与自己的锻炼过度有关,由于运动过量使心脏太累了,损害了它的健康?于是在运动上保留了每天上午1个半小时的打羽毛球或踢毽子(但强度有所降低)和晚上步行(散步)约2500步,取消了手脚并用连续下蹲140次的运动。

同时还停止了耐寒凉实验并注意保暖。原因是我每次体检还有颈椎骨质增生和间隙狭窄,颈动脉血流异常。现在能清楚听到心跳,说明颈动脉血流异常加重。是不是由于身体过度受凉,引起了轻度风湿病,使心脏受到一定损伤?

大家知道仰头和颈部活动有利于缓解颈椎病。我发现尽量向后仰头时听到的心跳声会减小,于是我就多做头向后仰的动作,希望对心血管系统有利。

另外,在科学网上写博文,由原来每星期2篇改为现在的每星期1篇,这方面的压力也小了。

但是直到第4天,即423日,病情不见任何好转。于是下午咨询了一个当医生的朋友,他对我说应该尽早到专科医院看看。晚上儿子帮我预约了天津最好的心脏专科医院的28日的专家号。

实际上我自己感觉,我采取措施的第5天,即24日,就有好转的迹象,出现了连跳67次的情况。到我428日去看医生时,已经出现过连跳20多次才停跳1次的好现象。

医生听我简要介绍过去有传导阻滞1度等情况后,让我做了心电图。医生仔细看过心电图后对我说:心脏传导阻滞病重后只有装心脏起搏器,没有别的治疗方法。并说我的传导阻滞已经比较重,前些年我的传导阻滞1度就像导线比较虚了,但信号还能传过去,现在是完全断了(这点我不太同意,完全断了就会没有心跳,人不就死了吗?而实际上我还活着),就得装起搏器。并且说,因为我的自我感觉症状不太严重,可以放我当天回家,否则,当天就要让我住院,并嘱咐我尽早再去医院做检查和处理。

首先,我认为大夫的做法可能没有错。因为资料中说,心率小于每分钟40次时就应该装起搏器。我猜想我在病情最严重时,心率极有可能有小于40次的情况。

不过医生不会知道我正在做运动量与耐寒凉的阈值实验,当然更没有研究过我修改运动量、取消耐寒凉试验后,传导阻滞会不会有变好的可能。

从医院回来后我继续进行自我调理,到现在没有再去医院,自我评价是情况在逐步变好。今天是第13天,白天的心率基本正常,即与以前基本相同,60次左右。即使有停跳,每分钟内也不过12次。但晚上心率较低,早晨刚醒来时停跳明显、只有41次左右的慢心率。不知心率慢是否与我平时运动量大,心率本来就偏低有没有关系。

现在准备继续在家调理,但会提高警惕性,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必要时就去医院。

颈部动脉血流异常也有明显缓解,现在不管白天、晚上,很少有时间听到心跳了。

希望老师们对我的想法和做法给予指正,或提出好建议,我将虚心学习并深表谢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458-1231322.html

上一篇:历史 文化57:元氏县地理和革命史略述
下一篇:历史 文化58:我党地下工作者奋力救百姓
收藏 IP: 111.167.168.*| 热度|

12 郑永军 刘炜 贾玉玺 张叔勇 杨学祥 周忠浩 许培扬 杨正瓴 彭振华 宁利中 杜占池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6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