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ixianghao 新闻存档

博文

日本核泄漏事故日知录(0315)

已有 2828 次阅读 2011-3-18 02:45 |个人分类:日本大地震|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日本核泄漏日知录, 叶千荣新浪微博

声明:1、本日知录来自叶千荣先生的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yeqianrong),在此向叶先生致敬。经略加整理,立此为照,供各位博友共享。
      2、媒体朋友慎用。请核对叶先生原文并注意确切时间和前后部分更正。
      3、本页起请页面最低端向上阅读。标点符号与时间可能有出入。

3月15日 23:50
在操作时,作业员根据身上的放射测定仪判断,数次作业后累计量达到250毫希伏的话,也立刻结束这一天的工作。
3月15日 23:16
日本认为,由于日本的规定本来就比国际规定严格,所以这次提升到250也依然低于国际标准。
3月15日 23:14
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在1990年制定的国际标准是:在重大事故的紧急作业时,安全上限为500毫希伏。
3月15日 23:11
朝日新闻报道:为了延长核电现场的作业时间,从明天起,穿戴防护服的作业员可承受的辐射量将从100毫希伏提升到250毫希伏,这是日本厚生劳动省和经济产业省今天决定的。下午,在首相官邸的指示下,召集专家研究了标准提升后的安全性,认为“在250毫希伏以下未发现白血球减少”,最后决定明天起施行。
3月15日 23:07
菅直人考虑到最坏局面了,从空中投放硼酸的设想一定是和东电沟通后的想法。但北泽防相告诉首相:“从空中投放会损坏反应堆并有可能引发新的爆炸”,这也是防卫省专家的意见。
3月15日 22:37
今天,在福岛核电站支援的防卫省“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撤出了注水现场。因为发现他们所穿的防护衣,已经无法抵御现场的高放射线。

菅直人要求防卫省出动大型运输直升机CH47从空中向核电机组投放硼酸冷却剂,北泽防卫大臣感到困难。
3月15日 22:10
 菅直人的疲劳也已了极限。今天凌晨4点一刻,他将东京电力的社长清水正孝叫到首相官邸,表示对东电与官邸的沟通非常不满。一通严词之后,决定在政府与东电之间建立一个统合本部,自己任部长。

3月15日 21:32
 法国已经将日本的这次定为“六级”,比切尔诺贝利低一级,但比三里岛高了一级。这和四号目前的问题有直接关系。
3月15日 21:31
 因为,放置燃料棒的冷却池已经无法接近。
3月15日 21:28
 所以,4号机组的问题,不是反应堆,而是池内的这783根燃料棒。目前正在往冷却池里注水。这个作业看似比往内压巨大的1号、2号、3号的反应堆内注入海水要容易很多,其实不然。
3月15日 21:15
 “和被密闭在坚固厚重的金属壳里的反应堆不同,这些燃料棒就这样裸置于那座建筑的池内。一旦在不断升高的温度下逐渐发生熔融,后果将不堪设想。
3月15日 21:11
产经新闻说:“四号机组的冷却池里,有783根燃料棒。这些长四米的燃料棒,被放置在那座建筑的五层的一个深11米的池内,池水温度通常保持在40度,但是今天的火灾后,池内的温度上升到了80度,而且水位也下降了不少。”
3月15日 21:06
 所以,今天傍晚,主管核电的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今天对东京电力方面说:“一定要全力阻止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出现不断发生核裂变的再临界状态”。这是地震后,日本官方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核裂变和临界反应的可能性。
3月15日 20:51
3月15日 18:33 福岛县开始对在避难所的11万2000受灾市民逐一进行放射量检查。凡测出被射量在13000至10万cpm的,立即当场清洗,超过10万cpm的,立即转移专门设施。

3月15日 17:59 今晚福岛核电站上空将由北风逐渐转为西风,这是一个好消息。西风是由电厂往太平洋方向吹,风速将在每秒3米至15米。
 
3月15日 17:45 今天早晨2号机组爆炸的时候,曾传出两声巨响。现在原子力委员会的发布证实了这一点:在二号机组建筑物西北方向的外墙上,确认到两个8米见方的大洞。
3月15日 17:39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今天下午正式就他昨天的话道歉。昨天他说:“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海啸来洗去私欲”,“这是天罚”。今天他表示:“我撤回我的发言并深深致歉”。
3月15日 17:16 邻近福岛的茨城东海村核电站还在工作,名古屋一代的中部电力、大阪的关西电力、福冈的九州电力的核电站都还在正常工作。
3月15日 16:56 枝野官房长官刚才发布的在第一核电厂正门测得的数据:9点=11930,12点30分=1360, 15点30分=596.4。单位(微希伏/小时。

3月15日 15:41 记者追问东电目前浓度,答:“电厂附近的浓度是8毫微伏”。这真是令人不快!数字一变大了就全部开始用“毫希伏”,这个“8毫希伏”换算成为“微希伏”,其实就是8000!和今晨在电厂正门测得的数据没有变化,依然是一个大数字。 原文转发|原文评论

3月15日 15:02 真是太不像话了,向现场记者散发报告后,不作具体说明,只说让大家自己看各页的数值。
3月15日 14:52 东电的会见开始了
3月15日 13:57 福岛地区从今晚将开始下雪。专家呼吁大家不要外出,因为天空中的放射物质会随雪花落下。
3月15日 13:56 看来放射物质的确在北风影响下逐渐南下,但浓度也逐渐递减。紧接福岛的茨城县是通常的110倍,茨城以南的琦玉县是40倍,到了东京市中心新宿则是通常的20倍。
3月15日 13:52 日本政府决定福岛核电站半径三十公里上空禁止飞行,包括任何高度。
3月15日 13:49 今天上午十点三十分,在东京都市中心测到了0.809微希伏的放射物质浓度,这个数值是通常的20倍。但东京健康安全研究所强调这个数值对人体没有影响。接着在11点整再测时数值下降到0.151微希伏。而此前14日测得的数值是0.035微希伏。至今为止的4年中所测得的最大数值是0.079微希伏。
3月15日 12:22 文部科学省宣布从今天起,一天两次公布在全国各地测得的放射浓度数据。
3月15日 11:37 东电说四号火灾扑灭了。可是,是否还在释放气体呢?
首相官邸发布会最新消息:二号堆安全壳可能已部分破损,这是一个坏消息。但周边辐射水平未持续上升,海水注入也正在进行,并取得进展,这给人以希望。但愿能避免fulle meltdown的局面。疏散半径仍然维持在20公里,但警戒半径扩大到 了30公里。四号堆起火,但仍是常规爆炸。应该到5级了。
3月15日 11:01  「必须立即扑灭4号的火灾,因为它所释放的放射物质比1、2、3严重,四号堆内是用过的核燃料」
3月15日 10:42 「因为这是由内部的氢气发生的爆炸」
3月15日 10:39  NHK的专家严肃强调「目前最危险的是四号」
3月15日 10:36 NHK的专家登场了,表情语调与刚才完全不同了!
3月15日 10:34  会见结束了
3月15日 10:32 记者「对二号的火灾采取什么措施?」,答「如刚才所说,正在全力以赴」
3月15日 10:31  答「只是微量」
3月15日 10:30  记者「测出中子意味着什么?」
3月15日 10:29 这场会见,唯一的新的信息,就是四号发生火灾并也在释放放射物质。
3月15日 10:28 「放射物质浓度的急剧升高除了二号的爆炸以外,还有四号火灾的因素」
3月15日 10:26 「首相和专家研究结果,维持二十公里」
3月15日 10:23 记者「有专家建议扩大避难半径到30公里」
3月15日 10:22  「不是一般的火灾,因卫视会有一定量的放射物质排出」
3月15日 10:21  记者「4号的火灾严重吗?」
3月15日 10:20  记者问「如何考虑其他地区的受害可能性」?
3月15日 10:18 低
3月15日 10:17 「距离越远,浓度越底,对人体影响越小乃至没有影响」
3月15日 10:17 「放射浓度最新调查结果:2、3号周围目前400微西伏」
3月15日 10:15 「一号,二号,三号仍然在注水,据报已收到一定效果」
3月15日 10:13 「也是因为氢气爆炸引起」
3月15日 10:10  「4号机组发生火灾」!
3月15日 10:09  官房长官会见开始
3月15日 10:09  「个别具体问题回头由东电说明」
3月15日 10:07  菅直人!空话连篇!
3月15日 10:06 菅直人「放射浓度可能不断增加」
3月15日 10:04  五分钟后菅直人将发表对国民演讲。
3月15日 09:38  记者逼问官房长官「听说现场的五台水泵只有一台能用,是否属实?!」,答:「有一时三台都不能用」。
3月15日 09:15  菅直人决定成立「福島核电站事故对策統合本部」,他自己任本部长。官房长官说「这是为了加强政府与东电之间的物理的一体化关系」。
3月15日 09:13 东海村的目前浓度是3微西伏,当地日常浓度始终在0.3左右,为此向政府报告。
3月15日 09:09  菅直人刚才到东京电力公司总部,大声训斥东电干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们做好准备吧,队伍全撤下来的时候,你们公司百分之百倒闭!」
3月15日 08:53 原因尚在调查,不排除是福岛核电爆炸的污染。
3月15日 08:51 政府发布:茨城东海村核电站外放射浓度也超标了。
3月15日 08:47 东电预计今天傍晚用电峰值将达到3700万千瓦,但最大供电能力是3300万千瓦,还是五区域要轮流停电。
3月15日 08:44 八点三十一分测得的8217微西伏/小时,相当于普通人一年所能接收的最大放射值的八杯。
3月15日 08:33  目前电厂上空风速4.4米,由北向南。
3月15日 08:31 是8217。
3月15日 08:30  八点四十分在电厂正门外测得的是8270微西伏。
3月15日 08:30 菅直人对记者说:「电视上都已经报道了爆炸,现场竟在一小时之后才报告!」
3月15日 08:28 白宫宣布已经接到日本求援请求。
3月15日 08:04 「爆炸时,燃料棒高出冷却水2.7米」
3月15日 08:00 NHK「昨天爆炸的三号机组的建筑上空观测到蒸汽」
3月15日 07:58 NHK现在播的是记者提问之前的画面
3月15日 07:56 NHK开始重播刚才东电发布会的录像
3月15日 07:55 记者们等在首相官邸会见厅,等枝野官房长官的会见。
3月15日 07:53  NHK电视上专家认为「压力控制室的内压由三个大气压降到一个大气压说明压力控制室破损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局面」
3月15日 07:51 电厂正门处放射浓度升到了1941微西伏!
3月15日 07:48 东电「未确认」,记者怒问「那为什么压力下降?!不要欺骗!」
3月15日 07:44 记者追问「金属容器是否破损了?」

记者纷纷怒斥「老实说!不要蒙混!」
3月15日 07:42 东电承认「是因为放射浓度增加」
3月15日 07:41 记者问「你们撤出人员是因为什么? 」
3月15日 07:40 东电继续谢罪。记者怒斥「我们不是要了解你们的心情,立即介绍事实情况」!
3月15日 07:39  记者愤怒逼问「你们是否意识到性质和此前两次不同」?!
 
东电的发布会开始了,全体鞠躬谢罪。
3月15日 07:34 从爆炸后容器内压力急速下降可以看出,首次出现了容器的泄露。
3月15日 07:33 和一号、三号不同,这次二号的爆炸首次使反应堆外部金属容器发生了破损。

爆炸后出现的965微希伏的浓度水准是标准的一万倍
3月15日 07:30 ) 「爆炸部位是金属密闭容器的压力控制室」
3月15日 07:14 「在爆炸发生后,立即命令全体撤出现场」
3月15日 07:13  原子力委员会发布:在六点十分,听到二号机组传出爆炸音。
3月15日 07:09  二号机组爆炸了

这也就是说,从昨夜23点到现在,燃料棒依然一直在2000度以上高温的裸露状态下。依然这样不断释放,不断灌注?燃料棒已经在2000度以上高温中裸露了近7个小时了,加上昨天下午因为忘了给水泵注油而导致注水停止后裸露的三小时,燃料棒已经两度共计十小时在高温下了!发生了溶解是无疑的,但关键是,持续的溶解会带来临界危机,就这样等下去?继续期待东电能使海水水位回升?
3月15日 04:23 “但是,截至凌晨三点,水位计显示冷却水位依然未能回升”!
3月15日 04:22 “在今天凌晨一点十分,成功打开安全阀,内部的压力下降,更容易注入海水”。
3月15日 04:20  东电的报告到了!
 
分明往反应堆里灌注海水的水泵每四小时就要加注燃料,但竟然忘了给水泵的油池注油,结果水泵停机,导致反应堆内冷却水位下降到底,燃料棒整整几小时裸露在没有冷却水的高温下!
3月15日 04:17
为了让国民保持平静,专家们并未在媒体上指责东电的问题。但在节目背后都强烈感到不满,即便说1号机组、3号机组冷却水位的下降和由此导致的氢气爆炸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昨天2号机组冷却水完全失去却完全是因为一个不可饶恕的疏忽——
3月15日 04:12
东电的问题,东电的过失,是不容辩解的。但此刻的问题,显然已经不是东电自身能解决的了。今夜此刻,在辐射量超过标准6倍的现场,不眠不休的自卫队员还在献身,但情况依然是严峻的。要考虑最后预案了。
3月15日 04:03 菅首相,你这几日在官邸内的怒吼和咆哮,早晚将会被报道。12日一号机组爆炸后,你对着东电干部怒吼:“我这儿正要记者会见呢!让我怎么去说明?!”此后,你一次次传唤东电的干部到官邸严词训斥,但问题并未有些许好转。
3月15日 03:51 东电的汇报,专家的解说,都无法代替政治的决断。一个只有首相才拥有的专权,背后,正是首相不可回避的政治责任。
3月15日 03:43 菅直人和首相官邸此刻也在不眠中。福岛前方的下一次报告什么时候到?二号机组冷却水位是否恢复?堆芯压力是否减弱?电厂正门外放射浓度是否下降?如果都没有,那么温度的升高、堆芯的溶解······,一切是否正在走向临界反应?如果是的话,菅首相,做出政治决断的时刻就到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099-423640.html

上一篇:日本核泄露事故日知录(0314)
下一篇:日本核泄漏事故日知录(0317)
收藏 IP: 180.77.82.*|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