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Re Mi of M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xfish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学有所用,乐无涯矣~

博文

一点想法@20110507

已有 3292 次阅读 2011-5-7 21:41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客, 新闻

   

 我几乎天天看科网新闻、博客、论坛,从中学习不少。直接点说,这个平台不错!

      很久没有写啥了,感觉没啥写的。我最喜欢看的是大家对一些问题有依有据的理解和把自己发表的文章的剖析。注册博客以来,开始写过数篇,但后来发现自己看待问题“太全面”,没什么深度,或者说就是附和着发牢骚。我觉得这样没多大劲。唯一比较满意的一篇博客是:“软件+指定引用文献”的科研模式(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4857&do=blog&id=370698)。可以说,提高引用这个方法很给力。

      促成今天写这个想法,是由于: 驳“方向比努力重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641&do=blog&id=440927&from=space)也许大家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别人动情的描述一些现象的时候,你没有经历过,你身临其境般的理解可能没那么深刻;而当别人描述一件和你类似的事情或经历时,你会有较强烈的共鸣。比如,当我得知复旦大学黄山事件的第一反应,还没有到后面媒体谈到那些,而是我曾经经历过的一次至今想来令人后怕的事情。还好我们安然无恙,或者是我忧虑过多吧。

有时,你看到的东西不见得完全赞同,但它引发的想法是值得深思的。我最近在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上面博文中说道“在道德的约束下、降低风险的前提下,选择基本符合自我的大方向。在基本符合自我的大方向上不懈地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对自我的认识也会越加深入,在合适的时机下逐步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最终走向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这正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所在。虽然我很向往“为达到与某一方向的契合,而放弃已经拥有的、来之不易的东西,背水一战”,但自己“似乎”还没有这个实力和勇气(不自信)。这是一种妥协还是一种适应?这个博主的回复没有错,好坏只有自己知道。已经拥有的在某种意义上看来其实并非来之不易吧。也许是同龄人多样性的选择对我的刺激吧。能把每次选择都提高到“人生仅此一次,活一次自己”的高度吗?我经历的两次选择(高考和读研)似乎都没有更多的选择,也许是两次锻炼的好机会呢。人的视野总是在不断开阔,但有时虽然开阔了却没有机遇,只有写“如果当初。。。”的份。

有一种生活,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一定是工作的事。这样不好吗?如果有可能,就为学术方面留点东西,不行也不必遗憾(在科学网说这个话似乎是许多老一辈科学家所反对的年轻人的态度,至少我前不久见到的一个人是持这样态度的)。参:你是不是块做科研的料?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7117&extra)。我想我大约是做科研的料,几年来对透明导电薄膜领域虽有积累但几无斩获,以及最近的一些变动,让我产生上面的困惑。有段时间我还迷上了哲学...(没有其他意思,我只是觉得那里可能有我想要的结论或方向吧)。

我很欣赏会分类的人。具体点的例子,比如Titech.ac.jp的Hosono H(细谷神野,好像)从传统透明导电氧化物(TCO)中发现,我们常规制备的氧化铟锡(ITO)、氧化锌铝(AZO),以及氧化钛铌(TNO,这个还算比较新的吧)等传统的TCO都是晶态导电性最好,他就琢磨有没有非晶的TCO(a-TCO)也可以导电性与晶态的ITO等媲美呢,这个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个新领域:非晶氧化物半导体(AOS),曾在Material Today上介绍。作为透明电极的a-TCO和常作为TFT中沟道层的AOS(如a-IGZO),都可以纳入这个新类的麾下。更典型的例子是,发明(发现?)分形的B.B.Mandelbrot。他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去年他去世后大家许多博文在评述他的贡献。可能我的这一想法基于一个理念,就是每个人都有认识这个世界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得到这个世界真相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给出这个世界一个解释的权利,虽然内涵和外延可能不同。我最近在琢磨自己在哪里可以(几)十年磨一剑?(说大话了,嘿嘿~)

PS:1-我很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非晶合金(Tohoku, Inoue A,虽然最初起源于Caltech)和非晶氧化物半导体(Titech, Hosono H)都是从日本发展起来的呢?

2-分享个好玩的:热烈庆祝Macleod软件正式进入全免费时代!!!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3d7aa0100gz6o.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4857-441682.html

上一篇:视频:梁思成 林徽因
下一篇: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
收藏 IP: 119.80.88.*| 热度|

3 武夷山 黄强 刘建彬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