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ongx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dongxuan

博文

赏图有感——地图加分技巧初探

已有 7474 次阅读 2012-9-2 12:55 |个人分类:Arcgis制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拜读了esri公司的地图作品,其视觉效果着实惊艳。下面是笔者总结的这些优秀作品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1.       浓墨重彩——色彩冲击

色彩是地图语言的重要内容,当我们翻阅地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色彩。好的色彩设计会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力,也可以使地图的内容深深的印刻在读者心中。也许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传统中国地图多以浅色系的内敛沉静风格为主,而Esri mapbook中的地图大多使用张扬艳丽的高饱和度的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这样的色彩渲染下,后者就如西方的油画一样热情奔放。

2.      三维特效——换一种视角看地图

通过将地图进行3D旋转,让读者由垂直地面视角变换为近似平行地面视角。这种效果可以使地图有一种可进入感,加上热力图式的立体柱状图,更直观的表达了要素的数量感。图为美国地理信息专家分布图。

3.      底图也精彩——山体阴影

初学地图学时,老师点评的一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手绘瑞士地形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今没有任何绘画功底的人也可以利用ArcGIS将山体阴影和DEM半透明叠加来制作媲美瑞士地图大师的地形图。

除了制作地形图,山体阴影还可以用于一些专题地图的底图。下图是一幅地震分布图,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山体阴影作为底图,整幅地图看起来会平淡无奇,视觉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将山体阴影加入底图也有助于读者对于专题要素的分布特征的理解。

4.      色彩创新——打破用色习惯性

从开始接触制图起,脑中便有一种用色性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用色习惯性原则可以增强地图的规范性、易感受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设计者的用色疲劳和阅读者的审美疲劳。许多地图设计者在地图设计时都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图中总是会出现相近的颜色,虽能自知却难以摆脱这种固定的用色模式。

esri的这些地图作品中,许多作品都突破了用色习惯性的限制。例如下图中某种森林的符号不是绿色系,居然是粉色。丰富的色彩运用,让地图更加活泼生动。

5.      白天不懂夜的黑——暗夜系

看惯了以白色做底的地图,“暗夜系”地图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地图通过使用深色背景和底图,配以高饱和和较高亮度的颜色配置专题要素,达到发光地图的效果。

暗夜系地图多运用于灾害地图来体现灾害带给人们的沉重和压抑感。由于这种风格符合人们在黑暗中的阅读习惯,有时也被用于多风格地图的夜间模式,供用户选择使用。

6.      详略有道——局部放大

专题要素并非均匀的分布于整个地图区域,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许多要素都会集中分布在某几块区域。为了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展现地理信息,如果盲目制作全图的多比例尺地图,无疑会造成较大比例尺的环境下某些区域的要素空洞。针对这种情况Esri mapbook中许多地图都采用了局部放大的编排方式,从而既能从整体上展现研究区域的概况,又能清楚的描述主要专题要素分布区域的特点,避免了全图放大造成的数据冗余。这种视觉引导型的制图方法也使得地图更有层次性和易读性。

7.    慢工出细活——精细化制图

在这个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传统的大比例尺线划地图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眼球了。地图用户既希望得到高精度的地理信息,又要求视觉上的美观和逼真,这使得地图制图者不得不得努力开发自己的绘画潜能,开始进行精细化制图。

ArcGIS提供了精细化制图的技术支持,可以通过制图表达实现下图的效果。

 

8.    让地图动起来——动态变量

时间是历史的本质,展现地理信息的变化,时态地图必不可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时间序列编排静态地图,或不同年代图层直接叠加,按此种方法制成的地图也称作动态地图。在传统视觉变量的基础上依据时间拓展便形成了持续时间、变化速率和显示次序等动态变量。

9.      真实——影像地图的魅力

与矢量地图相比,影像地图更能表现地理信息的真实感。对于灾害地图而言,有什么比一幅影像图更能展现灾情呢?

由于影像地图色彩分布比较凌乱,如果在影像上叠加矢量要素时处理不当的话,不但影响地图的易读性和美感,也会降低信息的传输效率。

下图一幅水土流失图。作者首先对作为底图的影像进行了调色处理。在尽量保证影像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影像的饱和度并提升亮度,从而降低了影像的视觉层次,便于为突出专题要素。在专题要素的符号设计方面,作者主要选用了面状渐变色来体现要素的数量上的变化,加上一定透明度的设置,使图面呈现出水彩画中的水印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种处理也提高了专题要素与制图区域和地图主题的贴合度,使整幅图看起来艳而不俗,十分和谐。

10.      面积变形——变化莫测的技术创新

下图是一幅地震强度与人口密度图,作者独创性的使用面积变形的方法,使得数量感的表达更加直观。

表示方法的创新与新处理技术的发掘时相互促进的。利用arcgis的一些非地图模块的功能,可以对传统地图的表示方法进行拓展。

11.      配角逆袭——形式各异的副图

       想要全方位的展示地理成果,仅仅依靠一张主图是不够的。副图对主题的描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饼状图,柱状图,统计表是我国地图集中常用的副图表现形式。下面这些图中形式各异的副图,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大家学习。

  

       

   

12.      流光溢彩——线条之美

    传统意义上作为交通、边界、水系等要素的线条与那些设计精美的点状符号和最能抓人眼球的面状符号相比显得很不起眼。然而在下面这些图中,线不但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且实现了无比惊艳的视觉效果。

13.      双剑合璧——与图形图像软件的完美结合

 从Esri map book各图的软件使用说明可以看出,许多地图的制作除了用到Arcgis,还使用了矢量图形图像软件处理软件illustrator。虽然使用Arcgis已经可以达到很好的地图可视化效果,与UI设计的必备软件illustrator相比,其操作效率和图形效果还是略逊一筹。作为地图设计者,应该熟练掌握上述两种软件——运用Arcgis进行数据处理和初步符号化, 辅以illustrator对图形进行加工润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43238-608436.html

上一篇:空间数据可视化利器——Arcgis制图表达技术
下一篇:时态信息可视化表达
收藏 IP: 112.111.1.*| 热度|

2 吴文浩 徐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