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拜读了esri公司的地图作品,其视觉效果着实惊艳。下面是笔者总结的这些优秀作品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1. 浓墨重彩——色彩冲击
色彩是地图语言的重要内容,当我们翻阅地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色彩。好的色彩设计会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力,也可以使地图的内容深深的印刻在读者心中。也许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传统中国地图多以浅色系的内敛沉静风格为主,而Esri mapbook中的地图大多使用张扬艳丽的高饱和度的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这样的色彩渲染下,后者就如西方的油画一样热情奔放。
2. 三维特效——换一种视角看地图
通过将地图进行3D旋转,让读者由垂直地面视角变换为近似平行地面视角。这种效果可以使地图有一种可进入感,加上热力图式的立体柱状图,更直观的表达了要素的数量感。图为美国地理信息专家分布图。
3. 底图也精彩——山体阴影
初学地图学时,老师点评的一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手绘瑞士地形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今没有任何绘画功底的人也可以利用ArcGIS将山体阴影和DEM半透明叠加来制作媲美瑞士地图大师的地形图。
除了制作地形图,山体阴影还可以用于一些专题地图的底图。下图是一幅地震分布图,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山体阴影作为底图,整幅地图看起来会平淡无奇,视觉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将山体阴影加入底图也有助于读者对于专题要素的分布特征的理解。
4. 色彩创新——打破用色习惯性
从开始接触制图起,脑中便有一种用色性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用色习惯性原则可以增强地图的规范性、易感受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设计者的用色疲劳和阅读者的审美疲劳。许多地图设计者在地图设计时都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图中总是会出现相近的颜色,虽能自知却难以摆脱这种固定的用色模式。
在esri的这些地图作品中,许多作品都突破了用色习惯性的限制。例如下图中某种森林的符号不是绿色系,居然是粉色。丰富的色彩运用,让地图更加活泼生动。
5. 白天不懂夜的黑——暗夜系
看惯了以白色做底的地图,“暗夜系”地图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地图通过使用深色背景和底图,配以高饱和和较高亮度的颜色配置专题要素,达到发光地图的效果。
暗夜系地图多运用于灾害地图来体现灾害带给人们的沉重和压抑感。由于这种风格符合人们在黑暗中的阅读习惯,有时也被用于多风格地图的夜间模式,供用户选择使用。
6. 详略有道——局部放大
专题要素并非均匀的分布于整个地图区域,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许多要素都会集中分布在某几块区域。为了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展现地理信息,如果盲目制作全图的多比例尺地图,无疑会造成较大比例尺的环境下某些区域的要素空洞。针对这种情况Esri mapbook中许多地图都采用了局部放大的编排方式,从而既能从整体上展现研究区域的概况,又能清楚的描述主要专题要素分布区域的特点,避免了全图放大造成的数据冗余。这种视觉引导型的制图方法也使得地图更有层次性和易读性。
7. 慢工出细活——精细化制图
在这个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传统的大比例尺线划地图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眼球了。地图用户既希望得到高精度的地理信息,又要求视觉上的美观和逼真,这使得地图制图者不得不得努力开发自己的绘画潜能,开始进行精细化制图。
ArcGIS提供了精细化制图的技术支持,可以通过制图表达实现下图的效果。
8. 让地图动起来——动态变量
时间是历史的本质,展现地理信息的变化,时态地图必不可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时间序列编排静态地图,或不同年代图层直接叠加,按此种方法制成的地图也称作动态地图。在传统视觉变量的基础上依据时间拓展便形成了持续时间、变化速率和显示次序等动态变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4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