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SCI论文只应当用来跨门槛

已有 7486 次阅读 2014-5-5 11: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博士后, 教授, 研究方向, SCI论文

最近参加了学院新教职员工的招聘评审工作。一共有五位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并从事了几年博士后工作的年轻人要竞聘我们学院的教职工作。看了他们的申请材料,听了他们的PPT介绍,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后生可畏”。他们几乎都在环境学科最牛的杂志如ESTWater Res上发表过第一作者的论文,且也有多篇SCI论文发表。毫无疑问,按现行的“SCI论文论英雄”的通用流行标准,他们都应该是优秀人才,若是前几年,都应该投票赞成他们成为我们的一员。但现在有名额限制了,学校只给我们二个名额,我们不得不优中选优,从中选出二位,虽然他们从发表SCI研究论文的档次来讲,都比我这个做评委的还要高。

        我看了他们发表的SCI论文题目,发现这些论文都是研究一些容易发表SCI论文的热点课题。如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采用化学电池法处理废水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原创性的工作起始于十多年之前,目前仍没有大规模地工业化应用,但相对来讲,要解决的一些理论问题及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跟风的研究者也很多,更重要的是相关研究容易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

若是博士,或博士后,为了毕业,及将来容易找到一个好工作,选这种容易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研究热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当然,在高校或研究院所,为了晋升技术职称,也可以选择这种容易发SCI论文的研究课题。人是要跨门槛的,而这个门槛就是高水平的SCI论文。人与人的能力其实相差并不大,差异的是兴趣,爱好,精力放在哪个方向了,如何客观、公正、高效地评判一个人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也不可能做到100%的公平。由于SCI论文,特别是高影响力的SCI论文,还算比较公平,且也能数量化表示,则用它来做“门槛”有其公正性,且可操作性强。但若一个研究人员,一辈子都追随这种发SCI论文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已跨过了副教授,教授门槛的研究人员,仍以发SCI论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有一点本末倒置了。

我们要招一位博士或博士后来工作,我们要知道他的研究工作能力如何,他告诉我们,他发表过几篇高水平的SCI论文,也就表明他的研究能力,已得到相关领域同行的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能胜任将来的科研任务。再加上他的自我介绍,与PPT试讲,也对他将来讲课能力做了评判。但若对一个教授,他已是教授了,就不必要介绍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数来证明他的研究工作能力,而是要让其它人知道,他在哪一个领域是真正的专家,在某一个技术领域,他在业界可以做得最好!

其实我们在现实中,也真的看到一些教授或研究员,列出数字化的SCI论文数来表征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水平,但其它人并不知道哪个方向才是他最擅长的研究方向。当发现国外有人开始纳米材料应用于环境领域发表了不少SCI论文,他跟风去搞纳米材料;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测序用于微生物鉴定,容易发表SCI论文时,又去开始搞生物的研究;利用微生物电池的原理,能做到既处理污水,又能发电,且SCI论文能发表在环境、化工、能源、生物等顶级的SCI杂志上,又立即开始跟风搞微生物电池的研究;现在,离子液体的研究又兴起了,再转向搞离子液体的研究。这些教授,可以列出长长的SCI论文清单,但他自己都不能清楚地讲出自己的研究专长,其它人也不知道在哪个领域他在业界是真的有名的专家。

人生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当跨过了求职与教授门槛,就不应该再以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是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钻研下去,积多年之功,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好手,圈子里的人只要提到他,大家就知道,他是做哪一方面研究的,且在那个研究方向,找他,绝对不会找错人!

 

注:各位博友,文章只是表明一种观点,没有现实原型,切忌对号入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2399-791487.html

上一篇:我心中的科研成果表达形式
下一篇:若不做假,该有多好
收藏 IP: 116.56.130.*| 热度|

55 许培扬 石锋 武夷山 吕喆 陈楷翰 雷雷 徐军 孙学军 张忆文 蔡小宁 郭胜锋 王加升 赵美娣 于春水 薛宇 梁洪泽 蒋敏强 刘忠波 季丹 李庆祥 彭渤 袁海涛 李东风 刘智颖 李天成 简磊 曹建军 翟自洋 李志俊 温世正 肖小敏 梅钢 陈孔发 刘淼 占昌朝 任国玉 林中祥 刘杰 张杨 赵星 王晓光 张强 褚昭明 徐俊峰 翟俊峰 张雪峰 JIANHUN biofans wangqinling XuexingLu kexuegzz zhouguanghui hainanchen zzjtcm 宋敦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