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zsd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zsdy

博文

看神州九号发射有感

已有 3653 次阅读 2012-6-17 09:1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有感, 神舟九号

看神州九号发射有感

 

今天下午63721秒,透过电视屏幕,置身千里之外。一声令下,一股烈焰,一阵轰鸣,一支银箭,呼啸而起,直插蓝天。全国沸腾了,世界震惊了,中国航天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作为曾经的航天人,我遥望深邃的天穹,无比激动,无限感慨。随着 “神舟九号”的渐渐远去,也带走了我心中的挂念,深深的祝福和殷切的期待。

中国航天今日如此辉煌,最后悔和最沮丧的就是美国了。我国航天事业是在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导弹事业建立与发展完全是美国逼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国虽然战败不得不求和于三八线,仍然贼心不死,妄图使用导弹、核弹对我进行报复。而后,又在我国周边设立重重军事包围,整天挥舞着手中的导弹与核弹大棒,对我国进行威胁与恫吓。尽管我国面临百废待兴,尽管我国的经济、工业、科技水平远低于西方各国。但是美帝国主义苦苦相逼,为了共和国的生存,在困难的条件下,不得不做出艰难地选择——发展我国两弹事业,建设现代化国防。侵略、强占、恫吓他国是美帝的本性和一贯做法,这种做法的结果,总和他们的愿望相反,对中国是这样,对中东也是这样,这似乎已成规律。“搬起石头(要砸人)砸自己的脚!”

中国航天今日如此辉煌,建立了自己的特有体系,从导弹、运载工具到各种航天器系列都呈现了与美、俄不同的中国式的特色。可以说,在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中,系统庞大,涉及面广的航天领域里受外国科技制约的项目是很少的。这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这一点还得感谢赫鲁晓夫!我们的建设一贯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导弹研制的开始阶段,只有前苏联是我们争取外援的对象。1956-1960年间,前苏联的确陆续给了我们一些资料、教学陈列品和专家的支援,但1960年,赫鲁晓夫突然撕毁协议,停止执行原规定中的许多项目,并撤走所有专家,使我们刚刚开始的工作陷入极大的被动。迫使我们不得不走完全的“自力更生”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激发出中国航天人的聪明与才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中国航天今日如此辉煌,是几代航天人艰苦奋斗的结果。在导弹研制的开始阶段,可以说要人没人,要物没物。除钱学森等几个归来的科学家外,大家对导弹并无概念,一切都将从头学起。当时国力不强,工业落后,科技落后,工作困难可想而知。1960年,正值我国灾荒严重时期,我到工厂参加型号(东风一号)研制工作,参与了由军代表、车间主任和工艺员一起的攻关小组。生活艰苦,我们吃的主食是玉米面的“双蒸饼”(为了增大体积),菜是没油的干菜。攻关任务繁重,常常日以继夜。有时夜深了,不得不去喝点“干劲汤”(即酱油冲水)。大家都困难,但上自领导下至每个工人,在任务面前绝不含糊,大家心怀祖国,众志成城,精益求精,决不让一个零件带着问题进入下道工序。由于我国的工业水平和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我们不得不经常处理一些“超差代料”问题,从处理到审批,都小心翼翼,反复计算,反复斟酌,绝不能出丝毫偏差。在这里通过学习图纸、技术规范、工艺规范和实际问题的处理,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严格,什么叫精细,什么叫责任。即使在8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有了普遍的改善,我到地处山沟的某试验基地时,尽管他们工作是世界水平的,他们的生活仍然很艰苦,每天是小米饭、土豆加咸菜和干辣椒。由于地域封闭,对外交通不便,许多家庭(包括领导)陈设简陋。中国航天人就是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举起了今日航天事业的辉煌!

中国航天今日如此辉煌,是我们党和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团英明决策的结果。毛主席是战略家和哲学家,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看透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它们的虚弱性,从战略高度出发,在我国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才能有如此气魄。党的决心带动了全国人民,举全国之力,万众一心,短短几年时间,60年代后期我国导弹事业就取得惊人的成就。1958517日,毛主席还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1970年我们的第一颗卫星就遨游太空,揭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没有当年的导弹决策,没有航天序幕,今日之成就又何从谈起?所以今日航天事业的辉煌,源自于50年代的那次英明决策。毛主席还以哲学家的眼光,认为有矛必有盾,196312月,毛主席提出研究反导武器的问题。1964年毛主席就此问题对钱学森说:“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64年组织人马,70年代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时与美国差距不算太大。不知何故,198039日,却被叫停。以致今天与美国的距离难以弥补。不能不说是个教训。

中国航天今日如此辉煌,以钱学森为首一批科学家功不可没,他们放弃了丰厚的待遇和富裕的生活,怀着祖国的赤子之心,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为我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融入了他们的心血。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人的心中,永远镌刻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心中!

 

                                     2012年6月16晚11  匆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2190-582973.html

上一篇:借邹谋炎博文题目一用
下一篇:旅游杂记——生命的赞歌
收藏 IP: 220.169.46.*| 热度|

1 ni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