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改卷子:请教教育部的评估专家

已有 8274 次阅读 2013-12-23 12:54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亲爱的教育部的评估专家:您好!

       虽然我并不知道谁是或者谁会是评估专家,也不知道会不会抽查到我的评阅试卷,但是为了迎接2016年的本科专业评估,我们现在已经明确开始准备相关工作。所以,我写这封网上公开信给亲爱的您,以便在某些方式上达成共识。

      我今天正在改卷,有同事进来说我打分的方式不合格。我教了20年书,居然不知道这样做不合格,说明我没有与时俱进,所以在这里向你表示深切的悔过。

      如何不合格呢?是这样,我喜欢在计分的时候,用减分。比如一道大题,是15分,我会在或者各小题、或者各步骤、或者各选择题、或者各填空题的错误的地方,依据评定规则,进行分数减扣,比如在错的地方扣分别掉了1分和3分,我会记为“-1”和“-3”,这样我会在整个大题题号旁记正分,显然这道题是得11分的正分。

      但是,据称,上次评估,有的专家认为记负分容易作弊,不方便检查;又据称,之所以容易作弊,是因为“-1”将负号加一竖,就变成了正号,变成了加分。这就好比银行以前的单据填写,金额数字都要用中文的专门写法一样,就是为了避免作弊。

      总而言之,我的做法是不合格的,我为此深感惭愧(Shame on me!)。

      但是,从计算而言,我已经跟愚蠢的美国人差不多,习惯了使用减法计算,所以,用加法计算,我不够快。另外,显然,大多数学生的分数都是超过60分的(否则学校会请我喝茶),所以扣分的地方合起来,总是少过需要加分的地方,所以对各小题和各步骤采用减法计分,明显效率较高,而加法计分的效率就比较低。比如刚才那道题,如果记加法分,我一共有五个步骤,所以我得记3分、2分、3分、0分,3分,然后才能得出11分总和。

       当然,理论上讲,负号可以作弊,那么我写“负”字可不可以?实际上卷子主要是我一个人改,有时选择和填空请研究生改,所以流水作业的情况较少,这意味着我要作弊的动机很低-我直接在卷子上改分就罢,用得着将负号改成正号吗?

       当然,我所谈到的情况,可能是个别没脑的专家想出来的愚蠢主义,那个人肯定不是您。但是我也希望您避免这类细小的愚蠢,因为您走了,学校里可有一堆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正将记分法通知到每个老师,看意思还准备写进教学规程中。

 

                                                                                                                                                                               此致

敬礼

                                                                                                                          你亲爱的

                                                                                                                             三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1678-752160.html

上一篇:新机小试:冬至
下一篇:圣诞:羊蹄甲花的城市
收藏 IP: 202.38.220.*| 热度|

61 王锟 武夷山 李学宽 张骥 张忆文 曾泳春 马红孺 刘艳红 罗德海 陈小润 曹建军 杨正瓴 强涛 葛兆斌 郑小康 刘洋 王春艳 吕喆 李世春 李琼 陈楷翰 周春雷 陈儒军 赵美娣 赵凤光 陈安 陈冬生 柯江 韦玉程 冯大诚 李东风 陈学雷 刘伟锋 戎可 王水 鲍得海 蔣勁松 刘立 闫安志 王国强 文双春 曹广福 蔡庆华 王德华 陆俊茜 周国军 李天成 李宇斌 赵斌 lbjman biofans JIANHUN wangqinling zzjtcm zhouguanghui xiexmbs ffwb07 xchen wisdomstar xqhuang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