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水、离子及渗透压调节
李东风 2025-4-11 08:23
水和离子的平衡及渗透压的稳定是影响动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水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所有的生命过程都发生在水环境中。 实现内环境稳定,要求细胞外液水份和各种溶质的浓度(如盐、营养分子)维持一个动态平衡。一些细胞需要近似海水的细胞外离子环境。对许多海洋动物来说,它们 ...
95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的听觉
热度 1 李东风 2025-4-10 08:42
人的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负责收集声波并将其传导至鼓膜。耳廓通过滤波作用帮助定位声源,并对20Hz-20kHz的声音有较好的收集效果。 中耳 ​ ​ 由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和咽鼓管组成。听小骨通过杠杆作用将鼓膜的振动放大22.1倍,同时匹配空气与内耳淋巴液 ...
1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人与动物的呼吸
热度 2 李东风 2025-4-9 15:55
呼吸的本质是细胞燃烧燃料释放能量的过程。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进入体内,但是这些能源物质必须经过氧化过程才能释放出所包含的能量。而氧化过程需要氧,最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外环境中吸收氧,向周围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多细胞动物的大多数细胞不可能直接与外环境交换氧和二氧化碳 , 必须经过作 ...
1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孔雀开屏
热度 1 李东风 2025-4-8 11:07
开屏是雄孔雀在求偶竞争中的一种炫耀行为。在孔雀的栖息地,往往有多只雄孔雀竞争有限的雌孔雀资源。开屏更加鲜艳、完整,能够长时间保持开屏状态并灵活展示尾羽的雄孔雀,往往更容易在求偶竞争中胜出。 在繁殖季节,雄孔雀通过开屏展示其华丽的尾羽来吸 ...
1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内啡肽与脑啡肽
李东风 2025-4-8 10:57
内啡肽 ​ ​ (Endorphin):是脑下垂体和丘脑下部分泌的类吗啡激素,属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包含α、β、γ三种类型,其中β-内啡肽活性最强。主要功能包括镇痛、调节情绪和应激反应。通过与μ、δ、κ三种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同时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愉悦感和抗焦虑效果。除镇痛外,还参 ...
1938 次阅读|没有评论
鸟儿撞玻璃的原因
热度 1 李东风 2025-4-5 12:40
网络上有人拍到鸟反复撞玻璃的视频,很有趣。 鸟类在飞行中遇到透明玻璃时,往往会误认为前方是开阔的空中或树林,从而直接飞过去撞上玻璃。这种现象称为视觉误判,因为鸟类无法辨认玻璃幕墙上的实际情况,将其误认为通透的空间。 玻璃窗通常会反射周围环境的景物,如树木、天空等。鸟类看到这些反射的景物时,很容易 ...
2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仙人掌
热度 1 李东风 2025-4-4 12:09
如果植物会说话,仙人掌更可能像是个社恐。仙人掌原产于沙漠等干旱地区,在这些地方,水资源极度匮乏,生存竞争激烈。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它们逐渐进化出了独特的生存方式,比如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水分,叶片进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这种生长环境使得仙人 ...
750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人类的眼睛能感知多少种颜色
热度 1 李东风 2025-4-2 14:57
从生理学和色彩学的理论角度来看,人类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的光最为敏感。这三种视锥细胞的不同组合反应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各种颜色。 通过光学和数学计算,基于这三种视锥细胞所能感知的不同波长光的组合,人类理论上大约可以感知到 1000 万种颜色。其计算方式是基于每种视锥细胞对 ...
1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有氧运动与增肌
热度 2 李东风 2025-4-1 09:59
虽然有氧运动对心肺功能和整体健康有益,但单纯依赖有氧运动实现增肌效果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因过度消耗热量或肌肉疲劳而干扰增肌进程。 肌肉增长依赖于肌纤维在力量训练中受到的微小损伤,随后通过营养补充和恢复实现超补偿。而有氧运动主要依赖氧气供能,强度较低,难以刺激肌肉纤维达到增肌所需的损伤阈值。过量有氧 ...
4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水在生命中的作用
热度 2 李东风 2025-3-29 10:08
水在人体和自然界中扮演着多种重要角色,其功能涵盖了生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方面。 水是体内各种生化代谢的必需物质,适当饮水可以保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理活动和维持健康。水参与体内所有物质的新陈代谢,没有水,新陈代谢将无法进行。因此,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水可以影响生 ...
17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