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高校生态-硕士研究生课程究竟怎么上? 精选

已有 7387 次阅读 2021-8-31 20: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其实研究生的课程上不上,上什么,上多少,完全取决于学科各导师的能力和水平及团队的凝聚力。大团队通常有几个PI,相对稳定,方向接近,共同的专业基础容易达成共识。几个PI各上1门课就够了。而分散的导师基本是各自为战,方向各异,散兵游勇,甚至是拼凑的学科,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形成共识,只能回到师傅带徒弟老路上去。

现在有些学校为了提高课程效率,将研究生课程按一级学科安排,精简课程。必修课只能满足强势学科。而原来的2级学科只给2门选修课(32学时,理论实验各一),并由所有导师承担,这样每个老师平均可上2-3次课,2-3次课能讲多少东西?

学生随导师方向安排课程,还不如增加一门组会课(即专业课),可以任由导师安排,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这样岂不针对性强还自由?

其实很多课都是虚设的。满足研究生毕业就是看论文。不管你上什么课,只要有论文发表才行。从此角度看,技术训练远比理论更重要。至于理论基础扎不扎实,写作能力强不强等,就看学生原有的造化了!想通过研究生课程提高,纯属自欺欺人。

现在的年轻导师与以往的年长导师在研究生课程设置理念上已出现巨大代沟。老一辈强调理论基础,新一代注重实验技能;老一辈强调读原著,新一代注重读文献;老一辈认真,新一代模糊;老一辈理想化,新一代更务实。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学科差异,研究生课程怎么设置,究竟学什么成为一大难题。最终的课程设置不是协商,而是妥协。

研究生本应具有自学能力,导师给学生布置必读书目,期末考核就可以了。还是赶紧做实验出数据吧。没有论文,学多少课都是白搭。博士生的课程除了思政外语公共课,有哪些专业课在上?还不是导师给学生指定几本书或文献,然后让学生写个综述交差吗?

既然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可能惠及每个学科方向(对某些学生白费时间),学校还不如只规定开几门必修课和提出学分总要求就够了。选修课应该由各导师组灵活安排。

任课老师应该由学校最强的导师担任,这样才能保证效果。否则,因人设课就是满足导师工作量糊弄学生。现在的导师精力放在上课方面的几乎很少。导师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数据和投稿文章。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应该是兼顾各专业,而不应以大压小,少数服从多数。试想,分子细胞占主流的大背景下,从事冷门研究的学科,如分类学,考古学或特色研究的,在研究生培养设课方面都必须服从多数安排吗?这恰恰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逼人随大流。科学研究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主流大学科与边缘小学科的矛盾始终存在,最终结果都是以大学科掌握话语权决定权,小学科被兼并为代价。能在激烈博弈下生存下来的小学科,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另类。

在唯论文的大环境下,研究生课程在师生双方心里早已沦为鸡肋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看起来大刀阔斧,其实只是文字数字游戏而已。对于某些小学科来说,既无话语权又无独特能力的导师注定只能被动应对了。研究生主管部门该放权了,课程设置多听听不同学科老师的意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302258.html

上一篇:谁是博导?
下一篇:高校人的各自定位
收藏 IP: 119.130.154.*| 热度|

21 李宏翰 李学宽 彭真明 褚海亮 孔梅 郑永军 郑强 黄永义 周忠浩 夏炎 郁志勇 李明阳 刘良桂 许亚东 王中任 鲍海飞 杨正瓴 曹俊兴 宁利中 刘继为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