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高校生态-研究生为什么不提问 精选

已有 6888 次阅读 2021-6-28 15: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科生是学习知识的,研究生是创造知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该伴随研究生成长的全程。科研入门到成为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学者,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所创新。

然而,现在的很多研究生似乎失去了提问题的本能。既无兴趣也无能力。为什么会这样?

1.应试教育与唯论文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到考大学,考研,都是应试教育。不是说应试教育一无是处,然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长期训练导致好奇心和兴趣的磨灭。题海战术,权威刊物使学生不再有批判性思维,而是唯书本,唯权威,转而唯分数,唯论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拿来主义比刨根问底容易。立题依据只是把某个理论(学说,观点)当做招牌,而不是深厚的基础。方法是现成的,按“实验指导书”重复去做就是。发文章不需创新,只要写作“规范”就行。

2.读书不够

研究生虽然也开设一些专业课,但真正有效的不多。很多导师甚至不愿学生花时间看更多的书,而是关注学生是否早进实验室做实验,出数据。因此技术训练强于理论学习,基础不牢,尤其是不读经典的原著,自然提不出问题。

3.锻炼机会的缺失

研究生组会坚持好的对于研究生讨论氛围有一定帮助,很少或不开组会的研究生基本是自学自研。导师给个题目自己摸索,没有一个良性小环境也是导致学生不问问题的根源之一。有时请其他教授作报告,也不留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或者老师们提问,学生没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以为听报告就是带着耳朵当听众就够了。

4.独立思考没了

读了文献只会追踪,提不出问题只会模仿,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青出于蓝而难超越蓝。缺乏独立思考才是培养研究生最大的问题。

导师与研究生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在讨论科学问题上是平等的。导师借助学生完成实验,学生从导师那里吸取学术思想,二者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建立起一个小团队(上下届学生与导师),创设一个学术交流小环境,使得师生双方都受益,共同提高。

让学生成为科研的主人而不是科研的工具,科研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好的氛围,基于问题的研究才会深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293174.html

上一篇:高校生态-毕业典礼
下一篇:博士生数量与质量
收藏 IP: 183.63.102.*| 热度|

23 帅凌鹰 杨正瓴 周志军 李宏翰 范振英 张士宏 郑永军 黄永义 陈新平 张红光 闵应骅 刘浔江 王安良 张大成 马鸣 郁志勇 秧茂盛 庞峰 吴兆录 罗鸿幸 胡爱国 孟越 彭真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