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生物教育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 精选

已有 9657 次阅读 2018-5-12 10: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为高校教师,除教学科研外,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指导研究生。目前国内研究生有两种:学术型与专业型。学术型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培养,暂且不论,本文探讨一下教育硕士。

教育硕士起源于上世纪末,其初衷是对中学老师进行再培训,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更好指导中学教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中国的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渠道。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师可以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的前沿,得到教育研究的培养。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教育硕士的专业性质主要体现于实务性、封闭性和复合性三个方面。教育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该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近年来生源逐渐转为应届本科生,旨在岗前培训。

既然教育硕士以培养中学教师为目标,那么选题就要结合中学教育实际。近年我参与了教育硕士招生,指导,开题,论文评审和答辩。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师资队伍

师资是保证教硕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从教硕培养方案看,教硕生的基础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教育心理课程只能由专业老师来上,教学论可由教法老师承担。导师通常不具备这些基础,此短板1。教硕不仅仅是了解具体教学内容,讲好课这么简单的事情。大多数大学老师不熟悉中学现状,因此他们对教学的理解和做法并不一定适合中学,此短板2。目前大学受评估考核导向影响,重科研轻教学。因此学术型导师遴选相对严格,而教硕导师由于招生量大,师资力量又不足(专攻科研的导师是不屑教硕的),因此只要是副教授就行(教学为主的导师为主,且有补工作量之嫌),造成导师资质良莠不齐,此短板3。教硕生只有2年时间,入学后除上课外就是到中学实习,与导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基本上是独立做论文。造成指导力度不如学术型研究生,此短板4。导师本身对教育学不熟悉,缺乏对中学教学的兴趣。怎么能投入?此短板5。

2.选题瓶颈

历经20年风雨,仅就中学上课的那点东西,该做的差不多都做遍了。我归纳教硕选题涵盖面为:课纲研究,教案研究,教材分析(核心概念),思维模式,教法研究(教学策略),教学测评,考试(试题)评价,科学素养,校本课程,课外活动等。于是,轮回开始了,而且周期缩短,上下届传承。

你用A理论(模型),我就用B理论(模型)再做一遍。而且似乎形成固定套路。开题时,雷同题目越来越多(“基于。。。的研究”成为俗套)。难道中文穷尽了吗?不是,是懒惰,是不思考!困惑的不仅是学生,也有导师。因为,学术型导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熟悉,深耕多年,有自己的见解和抓手,而对教育学领域则是外行。因而面对选题有时也无计可施。而学生们只能在网上搜寻或从师兄姐那里借鉴。模仿成必然。

3.论文写作

研究背景基本上一堆套话,从世界趋势到国家政策,国家课标到教材内容,泛泛而谈,空洞无物。主流理论(皮亚杰,布鲁姆等)必须提及,以免缺少理论之嫌。做法无非是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设对照班,前后测(对比),案例设计分析,课后再问卷或成绩分析。于是,所有题目似乎都有结果了。论文看上去格式很完美,有理论,有意义,有统计,有分析,有建议。千篇一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没有创新。典型的八股文。

4.未来方向

学校要把教硕的地位放在学硕研究生培养同等地位,这一点需要领导转变观念。说容易做到难。

导师队伍建设需要下大力气。要把教硕导师与学硕导师一视同仁。强化培训和考核。要知道学术水平高的导师不一定会指导教硕生,隔行如隔山。

因为教硕的研究内容更具有普适性而非专业性,对于学生要加强指导,尤其是加强导师组指导力度,从选题把关开始。

从生物学角度,很多理论与教育相关。最典型的神经科学理论(学习记忆,神经发育,大脑两半球机能,感觉运动),结合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大学生物学知识,认知规律指导中学生物学教育,应是教硕生选题考虑的方向。此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附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共有41所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宁夏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渤海大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113584.html

上一篇:如何做研究生
下一篇:大学老师们都想啥?
收藏 IP: 183.63.97.*| 热度|

8 朱晓刚 彭真明 张鹰 LetPub编辑 张晓斌 毛吉平 陈佳琪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