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导师自省 精选

已有 8224 次阅读 2017-6-11 11: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从1993年开始招硕士生,1999年开始招博士生。至今培养各类学生近80名,也算是“老”导师了。

回顾20多年的导师生涯,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学生中成为大学教授的有,国外的有,国内各行各业中坚的更是大有人在。

当年我读研究生那会儿,科研水平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偶尔翻看自己的研究生论文,也不禁笑了。科学发展与时代进步有目共睹。我们不能拿现在的标准衡量当时,即便要还原到当时,我们也还算优秀,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大学老师。

对于上个世纪50年出生的我们这代人,注定存在先天不足。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和折腾,对世界观形成影响很大。但是作为大学老师,大多数还是不忘初心,尽职尽责。

科研不是仅凭一腔报国热血。要靠实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科研条件大都比较简陋,所带研究生能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已经不错了。进入21世纪,伴随科研条件改善和归国人员剧增,SCI成为科研上水平的标志。

作为导师,需要与时俱进。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看看现在学校的年轻人,他们已逐渐取代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年近花甲,退休的日期渐渐临近。人的科研顶峰大体在30-50岁之间,天才除外。7个国基反映了我的努力,没有不作为。个人的科研高峰期已过,看到学生的成长最感欣慰(我的学生已经接班,有了自己的国基,学生和实验室)。好学生可遇不可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导师,但导师能为学生做的,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你对科研的态度。

时代变迁,师生代沟日益增大。不是当年与学生一起在实验室摸爬滚打,更多的是凭经验和老本在维系。于是萌生一个念头:谁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谁都有退休离岗的那一天。与其“顽强拼搏”,不如识时务,在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后体面的离开,让位给后来的年轻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060134.html

上一篇:谁是论文的真正作者?
下一篇:缺乏诚信下的共同作者
收藏 IP: 14.146.32.*| 热度|

21 黄仁勇 蔡宁 赫荣乔 杨林 刘朝宝 侯沉 章雨旭 刘全生 董焱章 戎可 唐小卿 鲍海飞 李学宽 刘全生 王毅翔 黄旭 杨正瓴 樊采薇 李毅伟 ljxm xlsd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