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再谈编辑论文写作 精选

已有 6629 次阅读 2014-9-2 09:01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上午到办公室,与编辑聊起编辑论文写作,在此将我的几个观点记录一下:

(1)科技期刊研究的文章,实质上是属于文科类——传播学或信息学学方面的文章偏多,一般技术性创新的比较少,多是“思想性、规律性、政策性”的,也就是说针对科技期刊出版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分析、描述和归纳后探讨对策。因此,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文章的语言表达十分重要,即使主题并不高大,但能够让读者顺著你的思路读下去,也才可能认同你的观点;

二是,文章的逻辑性对于文章主题的论述十分重要,包括文章整体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和段落内主题论述的逻辑性,特别是前后句、前后段落之间的逻辑性。没有逻辑关系,就没有证明力,再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那就自毁长城。

这两点,应该是最基本的。

(2)论文,特别是科技期刊的研究论文,立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通篇论述下来,没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分散,那么论述就会流于空泛和浅显,就会让人感觉“没有价值、不值得研究”——实质读者(审者)就会感觉没有水平。这里,实际上是作者没有将问题(主题)有描述清楚——没有点到问题的本质,体现不出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时是认识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问题,有时是提供证据的“典型性”不足。总之,要“使人充分理解”问题的重要性。这样,问题(主题)的重要性描述的好,对策一般,也可以是一篇好文章,可以引起同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当然,对策可行就更好。

(3)普通编辑写论文,最缺乏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主题论证的框架——也就是文章的结构或者说写作提纲。照葫芦画瓢,这是许多作者的入门手段,但不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结构——相互之间是围绕主题“论证”的需要。二是,文章结论,特别是正文中论述具体问题的提升问题,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谈具体问题可以,而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层次偏低,浪费了大好的素材。解决上述问题,我建议:

结构问题。在写作之前画出“系统框图”,针对主题列出入手的方面,审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努力保证论证的充分性。在每一部分写作之前,也同样画出系统框图,然后再按框图列出的要点去查阅文献、搜集证据、寻找理论。实质,在画框图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了搜集证据的方向(这需要平时的积累)。

提升问题。这就不没有简单的办法了,这是体现作者水平和功力的地方。许多年轻人问我:你看问题这样透彻,是阅读了什么方面的书?这真的不好回答,基本的书或者说理论和思维方法是要学习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问题来思考和学习。我的建议就是,针对文章的具体部分所涉及的问题,来学习文献甚至是专著,回过头来用理论来指导解决具体问题,这是比较实用和快捷的学习方法。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特别是“升位思考”或者叫“越位思考”。我以前说过“人人主编”,就是将问题从一名优秀主编的角度来思考,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思考,从科学精神、出版伦理的高度来思考,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岗位、自己的期刊、国内的特殊群体!

发出来与你分享,也欢迎你将自己思考发给我,与大家分享!

 

附读者留言:"针对文章的具体部分所涉及的问题,来学习文献甚至是专著,回过头来用理论来指导解决具体问题,这是比较实用和快捷的学习方法。"我赞同赵老师的这种观点。我今年写的两篇文章就是用这种方法写的。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就找相关的内容学习,然后再往下写。



论文写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824219.html

上一篇:赏石作诗
下一篇:格律诗快速入门!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17 孙学军 梁光河 李雪 张忆文 刘忠波 林超峰 张波 张云扬 蒋永华 明波 黄育和 张强 吴卓晶 籍利平 eastHL2008 shenlu NoteFir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