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再谈开放获取/赵大良

已有 3755 次阅读 2012-3-20 09:28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文章, 澳大利亚, 成本, 死胡同

再谈开放获取/赵大良
    开放获取,2009年以前我比较关注,而现在我已经不太关注了。原因是我认为初始的“开放获取运动”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为此我于2009年年末,应约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了这一问题并提出“模式”探索的课题,提出“引入商业资本,追求利益平衡”的思路。后来没有见到吸引我的思路,所以也就没有在思考和关注。半月前,接受澳大利亚一个研究团队的采访,我被迫又谈了一下这个问题。
   开放存取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出版模式,积极倡导者是学术信息使用者,是学术信息商业化的一种反作用。但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学术信息传播模式的情况下,出版商也在其中找到了盈利的方式。因此,改变了原本开放获取的本意,违背了开放的初衷——并没有迹象表明,开放获取促进了“学术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数字化出版为开放获取提供了可能,但同时学术信息的集约化价值更加明显,即某个学科专业或层次的学术信息的“完整程度决定了学术信息的价值”,或者说大尾效应。所以,出版商的经营策略——即使是部分开放获取也不会影响其利润的下降。基于此,我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模式将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目前,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未来会是出版者的有意而为。一部分是出版商的策略,一部分是学术团体掌控的期刊会“为扩大学术影响”而为。但是,这种学术影响的扩大,一直是一个未经证实的结果,至少是有争议的。
  前天在面试会的中间休息时,与几位教师闲谈时,一位教师又提出这个问题,为我传统出版而担心,问我有何应对的策略。教师关心这个问题,我想无非就是近来国际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抵制运动”和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开放法案。我的回答是:没有那么可怕。出版商抵制,并不是真的紧张,没有商人是能赚钱不赚,没有人能轻松赚钱而自讨苦吃。但是,从目前来看:即使政府强力推动,也不会动摇出版商的地位,或者说也不会促使“知识”降价。原因有五:
  (1)出版商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无利可图,没有商人会为科学而投入,所以学术必须给商人甜头;
  (2)国际出版商的垄断地位,已经使学术难以摆脱,即使普通的研究可以不使用出版商的数据,而高水平的探索不得不依赖出版商的高水平数据库,即使用户减少,收入也不会降低;
  (3)科学研究机制决定了科学研究已经不受传统的“科学精神”所支配或者是完全支配,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世俗的理想,但竞争机制的渗透使科学研究背离理想状态越来越远,学术的竞争者会根据效益法则来决定而非科学精神;
  (4)学术信息的数字化,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传播规律:一方面是遵循大尾理论,另一方面体现出尖端策略。开放获取为出版商发挥大尾理论而几乎是无成本,同时严密封锁的尖端知识可以牵着学术研究的鼻子。即使“小量的高质量的成果大幅度升值”。
  (5)公益性的开放获取自身存在的“低效率”决定了“开放获取运动”只能是一种运动,而难以协调和组织,更难以持久,反而会被出版商所利用——公共利益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包括出版商——尽管是开放获取的定义是“非商业目的”,限制的是目的而没有限定主体。商人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间接获取“关注和用户”似乎没有违背目前开放获取的原则。
    被问及,所以浅谈于此。供参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549625.html

上一篇:闲咏迎春花
下一篇:不端,碰了我的腰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6 王晓峰 张玉秀 武夷山 高英 王曙明 NoteFir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