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再谈独家转让

已有 4329 次阅读 2008-12-3 22:31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出版, 期刊, 编辑, 网络传播, 独家转让

近来参加了几个会议,更加感觉的到独家转让合同在各家编辑部产生的纷扰。老王的电话和老毛的短信使我又一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会出现独家转让的风潮?当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不管怎么说都是:万方和同方两家掀起来的风浪。不管是谁挑起来的战争——这个大家应该有所了解,目前两家是“掐起来了”,部队派出去了、战争开始了,谁都不敢怠慢,弦绷的都很紧!是否是愿意这样打下去?是的,战事如何发展,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就有人问我:如果必须选择一家签订独家转让合同,你选择哪一家?这种假设就是认为战争一定会见个分晓。如果真的会有这样的结果,那还真的需要做出选择!可是,难道真的需要二选一吗?就没有第三种道路。我不这样认为。

首先,商家终归是商家,谁都不会跟钱过不去,不是傻瓜更不是神经病,我相信各自的目的是利益、是市场,看在钱的份上谁也不会放弃合作的机会,所以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提高谈判的筹码而已。

其次,就是二分天下,势均力敌,难道到就没有中间地带?目前两家都没有拒绝非独家转让,我相信也不会傻到将期刊逼到“选择对方”的地步——也就是说,弱势的一方宁愿签订非独家合同也不会愿意将期刊推给对方。就是强势的一方提出:要签就签独家,那么结果会是如何?可能大多数会屈服,可难保不会流失一部分给自己的对手。就是面对这种强势,难道不会有几个有骨气的汉子出现?所以,两家都不会将客户逼向对方,也不会都愿意屈从。

第三,再悲观一些:两家都提出要签就签独家转让,那么我们也必须要接受吗?如果接受以后,期刊的地位还会受到应有的尊重?我想,这种情况我会选择,我谁也不选择。难道不会有与我一样的少数人?自己做网站或者是自己联合起来做,更何况一些潜在的出版集团也不是不发展数字化,利用时机发展第三家的可能性也十分大,这也给其他机构发展提供了机会。

目前我看只能是:要签就与我签,否则就谁家也不要签。所以我认为总是有第三条路可走。

独家转让为什么不好?这个问题可能不好一下回答。单纯来讲,独家代表着垄断,这是一个方面,如果控制了资源,就可以对用户的使用收取超额的费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中文学术信息还没有重要到让人必须订阅的地步。独家转让的直接后果或者叫严重后果是:两败俱伤!在中文学术信息加工和传播市场并不成熟、商家的经营力量并不强大的情况下,“战争”的结果只能是削弱双方的势力——你控制一块、我控制哪怕一少快。这样也就给国外出版商的进入提供了有利时机,甚至会收购弱势的一方趁机进入中国市场。然后再凭借强大的资本和营销能力,消灭一时获胜的另一方,最终是中文学术信息数据处理商全军覆没!这种推测并不是凭空想象,实质上国际出版商已经在瓜分和渗透国内的学术出版市场,只不过是还是以其自身的业务为幌子罢了。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次外敌入侵成功都是国内内乱之时!

也有准备决定独家转让的编辑部担心会影响评价机构的评价,我尽管是不主张独家转让,但我也可以告诉你,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评价机构又是一家具有独立利益的机构,他的取舍必须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一点应该是基本规律。

这场独家转让的战争,结果会如何?我预计不会有赢家:数据库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独占市场,就是我担心的交战双方合并,也会有第三方出现,今天不出现以后也会出现,否则就是垄断。如果引用“反不正当竞争法”那么垄断的一方也不会将自己置于这种境地。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可以不考虑这样的战略问题,而在幕后运筹的人物不会让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否则 “满则盈之” 、“物极必反”。理想的状态还是恢复到开始的状态——但现在有一定的难度——双方已经付出的太多,想让其将到手的资源放弃谈何容易?可能之一就是第三方的壮大或开放存取的兴起。因此双方都不会是赢家!这还不算,受伤害最大的是期刊,期刊在这场战争中一部分人得到的是一年、两年的代理费,可是换来的是期刊阵营的分裂、期刊格局的变化以及声誉的损失,以及数据的残缺和贬值。

做出独家选择的难题就不存在?那也不是,但不是现在,不是在现在两家数据库之间选择,我认为将来会在“期刊出版集团”之间选择——加入集团还是各自为战,加入此家还是彼家?如果这种出版集团的格局出现以后,数据库的选择又将出现一种新的景象!



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杂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49648.html

上一篇:浅议期刊特色化
下一篇:预印:早产的学术期刊?
收藏 IP: .*| 热度|

2 何学锋 张旻浩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