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几个值得关注的出版热点

已有 2876 次阅读 2011-1-20 16:53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几个值得关注的出版热点//赵大良此文只准链接、不得转载

今天上午,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军工期刊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年末座谈会,针对当前期刊出版的热点进行讨论。几天前,就邀请我参加会议并要求做个简单发言。既然是针对热点进行座谈讨论,我也就没有必要作专题“报告”,所以我就简单地将我理解和关注的热点介绍了一下。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主要谈了三点,记录如下。

1)期刊管理方式的变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过程并不是仅仅改革期刊,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也做发生着越来越明显的改变。

一是资格登记制。除了期刊审批制不能变以外,期刊管理的方式呈现出与市场接轨的趋势。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编辑出版资格登记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岗的以及通过资格考试的人员,都已经登记拿到了编辑和责任编辑资格证书,与此配套的要求就是“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要求。大多数人,只是随大流,并不一定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厉害”,这既是一种准入制度也是一种日常管理制度。未来,责任编辑的责任将会逐渐明确,资格的作用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二是评估退出机制。在出版队伍建设的同时,于今年11号开始生效的“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就将在期刊出版管理中发挥作用。尽管目前的管理办法稍显抽象,实际操作的成本代价会比较高,但是一个评估周期内的淘汰比例是可以转化为“硬指标的”,一旦兑现就会形成淘汰。尽管已经在3个省实行了试点,并且认为是成功的,但是估计于今年在全国启动还有一个准备过程,估计年底会有所感觉或者说本评估周期之内——三年之内启动应该是不用怀疑的。目前关于评估办法的具体实施方案是需要研究和关注的。

总之,管理方式上的入口把关——审批改革和资格登记,过程管理的评估——指标控制下的退出,这些都是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此文只准链接、不得转载

2)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在前几年“时间表路线图”的催促下,人们普遍具有了一种紧迫感。但是,近年来人们感觉似乎改革之“狼”暂时远去了,特别是对学术期刊来讲,似乎是可以远离改革的纠缠而安然于现有的出版模式之下。我看,实际不然。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方向没有变化,只是改革的路径和思路有所调整,改革的目的和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其中的一个明显转变就是将面对期刊的改革转变为面向出版单位的改革。同时,可以确定的是坚持“三个一批”的改革思路。即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目的是“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这一点,目前新刊审批上已经明显向集团倾斜,而退出机制形成以后将更加强化集团出版的“优势”。改革不会是“轰轰烈烈”的运动,但会在出版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落实之下,默默地发生“质的变化”。现实中以出版集团为龙头的“整合”将是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会借助“复合数字出版工程”的实施,解决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学术与经营”分离的问题。

3)数字出版问题。热点之三就是如火如荼的数字出版。在大家体验到互联网存在的同时,会让你进一步体现到互联网的威力。首先,基于阅读习惯的数字化,已经迫使期刊出版的出版载体不可逆地转向计算机、移动通讯、电子阅读器和三网融合后的电视机上,而出版平台的搭建将是竞争的焦点。技术提供商和终端生产商都需要借助内容出版平台来做大,来参与出版。其次,是以国家力量主导的复合数字出版工程,其不仅将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而且会改变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第三是,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期刊出版理念的转变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影响力。

以上是我讲话的要点,实际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几个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期刊的评价问题,结合科研评价体制的变化和出版管理的需要,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可能建立,有需求就会有产品。二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期刊的传播力,不仅仅是一个引文频次的提高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办刊理念转变问题,还包括期刊出版者的“创造”价值的体现问题。目前的“肢解汇编权”的数值出版,编辑的价值危机将需要我们重构“出版的价值体系”。在以数字化为主导的出版业态之下,编辑的主体地位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的淡化和降低之后,必然需要编辑以一个新的姿态出现。

暂时写这些。今天有朋友“恭维我”:常来我博客学习。我开玩笑回答:别说了,说了就让人不高兴——只拿不留,抛砖引不来玉也罢,连个“圈”都不画。玩笑归玩笑,但我将自己的思考贡献出来,就是希望交流、抛砖引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406292.html

上一篇:摘要应该如何写?
下一篇:期刊转制答年轻编辑
收藏 IP: 123.138.73.*| 热度|

6 虞左俊 蒋永华 任胜利 何学锋 王晓峰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