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原]学报人才培养作用的几个数据

已有 3203 次阅读 2009-9-8 16:19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期刊

 高校学报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学术期刊群体,尽管是学术水平和影响在不断地提高,出类拔萃的少而中偏上水平的学报在全国期刊中的比例并不少,在全国三大系统(中科院、学会和高校)中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包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科技部的精品期刊课题遴选的320种精品科技期刊中,高校学报所占的比例也是这样一个情况。当然,单纯根据“学术指标”来评价,的确高校学报中存在着一大批低层次的期刊,包括偏向于教育教学的期刊。

因此,近几年高校学报遭受到前所没有的非议!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得不到承认,包括现在已经成名、曾经借助过学报平台成长的专家也不敢出来为高校学报说句公道话,因为似乎是沾有“学报的渊源”就是低水平的代名词。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在全国期刊体制改的的大环境下,对高校学报的未来,何去何从,可以说是一片迷茫。

我曾经发表过文章,阐述过这个问题——“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其实现措施建议”、“高校学报的作用及其发展”等,可总是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但是也是有一种“抱打不平”的冲动: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应该片面地看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中,一旦官方导向明确以后,就会出现“矫枉过正”一边倒的倾向,所以我还是想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提供一点证据。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应该说是人们心目中的“拔尖人才”,这些人的成长与高校学报是否有关系?我前两天,专门对某高校的20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统计分析。20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基本上是60后出生的,在学校读书(本科到博士)的时间是1983年到1998年(一人不详,估计是2000年左右),第一次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的时间跨度是1986年到2001年,第一次在学报发表论文的时间跨度是1987年到2001年。为了统计和资料搜集的方便,我选取了其中本校毕业并留校的14人,其他6人是偏重社会科学或者是主要在国外成长。

在对这14名本校成长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文章(没有统计发表在国外的)统计中发现:

(1)第一篇文章,通常称为“处女作”发表在”本校学报”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43%左右,另外2人的第一篇文章与学报文章同一年发表在专业期刊,但投稿时间学报在先(可能学报的处理速度有问题),那么应该说在学报发表处女作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57%,或者说前三篇文章中有一篇在学报发表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60%。

(2)所有人百分之百地都在学报上发表过文章,其中13人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高校学报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人,在国内期刊仅发表过13篇文章,且没有一篇是第一作者,看来此人的学术影响主要在国外。

(3)在学报发表文章的时候,86%的长江学者的身份是副高以下职称(12人,只有两人是提升教授后在学报发表文章),其中有7人的身份是学生,占总人数的50%。

(4)         在学报发表文章10篇以上的有9人,占64%,其中有8人在学报发表文章的数量占国内期刊发文总数的20%(因统计的困难,不包括在其他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否则所占比例会更高)以上,占总人数的57%      

(5)第一篇文章发表的期刊,从学术理论性的角度来看,多偏应用或者与学报相当,从影响因子指标上来看也比本校学报高不了多少或者是相当,如:《工程热物理学报》、《压缩机技术》、《低温与超导》、《流体机械》、《计算机系统应用》、《石油机械》、《绝缘材料》。以第一作者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期刊,也是偏技术,如:《核科学与工程》、《压缩机技术》、《试验技术与试验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低温与超导》、《流体机械》、《计算机系统应用》、《绝缘材料》。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不太确定的结论:我们的拔尖人才的成长,80%左右的人与本校的学报有关系,其中近50%的人是通过高校学报开始走上了学术论文发表的道路;拔尖人才尚且如此,那么大量的、默默无闻地耕耘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骨干人员与高校学报的关系应该会更加紧密。以一份月刊,每年发稿量300篇计算,涉及的第一作者一般在200人左右,那么十年就是2000人,这14名长江学者只是学报作者队伍中的一小部分,不到百分之一。

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拔尖人才,但是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期刊的层次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也值得思考一下我们的片面思维的危害。希望高校学报的发展能够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附]作家茹志鹃献给编辑的赞语:‘你的成功,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别人的失误,却要你分担惩罚。掌声和鲜花,只属于作者;你只在无声无息的后台,完成自己的价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254282.html

上一篇:速度随想
下一篇:[原]教育原来如此美妙——以此恭贺教师节!
收藏 IP: .*| 热度|

2 赵星 蒋新正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