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an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anwu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博文

认知语言学家Sydney Lamb和他的学术伦理 精选

已有 6051 次阅读 2012-4-9 15:02 |个人分类:论文交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伦理, 语言学家, lamb, sydney, 艺术天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语言学家Sydney Lamb评析这位不同凡响的语言学家和艺术家,其学习、生活及其学术伦理,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从而在本质上阐释学术的伦理功能。

关键词: Sydney Lamb语言学家;艺术天才;学术伦理;价值

 

     本文所分析的美国语言学家惜德尼·蓝姆(Sydney Lamb,在作者的眼里,是一位有着责任感进行真诚生活和思考的艺术天才和学术大师。文如其人、学术即是生活、生活便是学术即是他的真实写照。本文从作者与蓝姆的因缘出发,从学术存在伦理的角度,蓝姆进行存在感的解读。

一、蓝姆之缘

从沉睡中醒来, 周围一片暗淡。依然是夜。伴着窗外透进来的朦朦胧胧的亮光,我已经了无睡意。昨天,在收集家中的藏书时,随意翻出了一本薄薄的小书,那就是外研社1999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程琪龙 编著),本想随手翻翻,却意外沦陷,因为我和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创导者惜德尼·蓝姆(Sydney Lamb)不期而遇,然后便是一见如故。仿佛是宿命里的安排,蓝姆犹如我的心脏,他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意识那么让我欣赏, 他的人生根本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生。叔本华曾把人的命运概括为三类:人是什么;人有些什么;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的看法是,第一类问题远比第二、三类重要: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地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的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1我眼中的蓝姆,他的学术伦理气质,就是这样的不同凡响,他的人生就是一本厚重的学术典籍,百读不厌、意味深远……

“在数十年的语言学生涯中,蓝姆对自己的信念百折不挠地孜孜追求,对传统的继承和挑战,充分地展示一个学者的风范。”2蓝姆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并且有着广泛的兴趣。除了语言学,他对电子科学、哲学、音乐、生物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他甚至从事歌曲的创作,其中有些颇具专业水平。

二、反潮流,说实话,坚持己见

    在语言学方面,蓝姆不赶潮流、不赶时髦,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50年代,他为Morris Swadesh 严谨的比较语言学辩护,最后还是证明了Swadish的理论是可取的。60年代,当语言学向转换语法倾斜时,他提出了不同的理论(Lamb 1966b 19671968)。70年代,语言学界对关系网络理论持排斥否定态度,但蓝姆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研究(Lamb 1971 1974)。80年代他极力为遭到学术围攻的Joseph Greenberg辩护 (Lamb 1999) 。在90年代,他和其他少数语言学家提出,语言学必须用大脑神经科学已证明的事实来验证 (Lamb 1999)。蓝姆认为他这样做,并非为了标新立异,也不只是为了扮演一个反潮流的角色,而是在说实话。”3

读这段话的时候感触颇深。这难道不是一个极其睿智的人吗?就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所有繁芜复杂的意识形态的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像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穿、住的基本要求,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蓝姆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个信息系统,强调语言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语言信息系统,它必须不悖于大脑事实。蓝姆的这一论说极其丰富,也极富挑战精神。语言是一种信息系统,它也具备信息系统的主要本质特征。

    许多人在学术道路的三岔口,在需要作出重大选择时,更多考虑的是和主流一致。这样做,作为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取学位,作为教师能更容易获准提升,而作为学者则能更容易获得成功而蓝姆则毫不犹豫地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的道路。他的这种实事求是、不隐瞒自己学术观点、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他那智而不惑、仁而不痴、勇而不惧的高尚人格,令人敬佩不止。如果说有人做学术不是为了装扮自己,而是为了充实自己,那么蓝姆是实实在在地在这样做着。4

任何人都在各自的价值中,掂量着自己生命是无价的,是灵动的。当精神颓废的时候,也就可以贱买贱卖,不可贵了。一面是活力万端,一面是死气沉沉。背离了本性的明光,对于世界、生命的认识,观念,也就不那么客观公正了,甚至完全误解。却多留恋于其中,用这个错误的视角,来衡量大千世界的一切,甚至即便面对那行于迷茫中的真机,也是不明不识,误会中而错过。

    我不知蓝姆是否受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强烈影响,但作为真实生活的体验者,我强烈认同蓝姆的神经认知语言观。在这个世俗的,物欲横流的、名利衡量一切的时代,究竟还有多少人在过一种如蓝姆一般的睿智的生活?我很怀疑。

三、好奇心,整体观,海纳百川

  蓝姆曾说,他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无法克制的好奇心,为了满足他对事物对学术各领域的好奇心,他甚至可以牺牲名利。许多学者虽然也可能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充满好奇心,但一进研究生院他们很快就深入到非常狭窄的一个专题中去,成为该专题的专家,却忘却了该专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学科环境,失去了对专题研究的各种有效视角。5

   蓝姆在研究上确实有许多新的创造,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就通过旁听大量的相关学科,来扩大自己的视野。他旁听的课有人类学、人类遗传学、数学基础、抽象代数、电子学、贝多芬交响乐结构等。他的语言学理论,从50年代的层次分析,到60年代的关系网络理论,70年代的认知理论,经历了一个非常不平常的过程。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蓝姆的认知语言学非常注意不悖于大脑神经生理特征,因此他的理论易名为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目前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还在继承与发展着蓝姆的理论观点。走近蓝姆,我仿佛穿越了层层迷雾,最后站在阳光下面。所谓睿智的生活,是一种丰富愉悦的精神生活,从大自然、艺术和文学的千变万化的审美中,得到无穷尽的快乐,这些快乐是其他人不能领略的。 平常人又何尝不是在痛苦里加深自我?美国哲学家赫舍尔曾说:没有羞耻、焦虑和厌倦,便不可能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思考;没有无止境的心灵痛苦,便不可能体会到大的喜悦;没有窘迫的痛苦,便难有个人的成功。6

     俄语可以说是蓝姆大学时代所学的第三种语言。蓝姆喜欢学习外语,外语学习能够就他感兴趣的思维哲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促使他进一步去探讨人是如何思维,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存在的本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心智操作的影响,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对视觉的影响一样。透过有色眼镜,人们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受了有色眼睛的影响而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当然,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视觉信息变形的原因并加以纠正。人们同样有必要找出使人们认识变形的心智组织,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内部心智和外部世界。”7

     成年的蓝姆对世界保持着童真和好奇,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大人的心感受着世界。他的话很少,少到他说话的时候,你以为就是自己的自言自语,从不打扰,从不惊扰,多么像我记忆里那些最安静的童年时光——躺在自家院子里的苹果树下,看着蓝色的天空,听着自然界里发出的鸟唱虫鸣,其他的一切外在都不存在,只有自己的意识在静静地流动。多么美好,多么自在。而蓝姆,已经是成人的蓝姆,要怎样的努力,才可以看起来像我的童年那样毫不费力……

    朋友说:是的,人必须先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称得上生活。因为生活是比生存更高一个层面的问题,所谓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海德格尔说:追问乃思之虔诚8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既要有形而上的思索追求,又得满足基本的形而下的生存要素,两者缺一不可,才能至少保证自己过得不太痛苦。

此岸的世界必须踏实,精神的彼岸才会拥有。就像大脑神经必须健全,正常的语言才会产生。此岸和彼岸,大脑和语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一面独大,人生都不能称之是快乐的,语言研究也不能称之为完整的。

     走近蓝姆,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愉悦精神的家园。

在这个初夏的早晨,窗外,五月的天空清亮亮,阳光明媚如兰,一切是那么静谧雍容,我仿佛闻到了远处桂花的袅袅飘香,听到了生命青翠翠的的滴答声。

 

四、没有功利,没有目的,随性而为

   许多孩子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儿童时代的蓝姆似乎例外。当大人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似乎一无所知。有人说,他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建议他当个律师;有人认为他应该像他父亲那样,当个工程师设计高速公路。可惜两者都不合他意。后来蓝姆获落基山奖学金进了美国的名牌大学耶鲁。起先他计划主修动物学,准备将来入读医学院,然后从事抗衰老研究。到了第一学年末,蓝姆决定改修数学,因为他对数学颇有天分。但当时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哲学。早在中学时代,蓝姆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读了姐姐的大学哲学课本。但要学哲学,非得进研究生院,非得应付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而蓝姆又没有胃口。而且当时的哲学教授大多数在做形式逻辑研究,这也不是蓝姆所感兴趣的哲学问题。想来想去,第二学年蓝姆竟转修经济学,最后以经济学专业毕业。9

     从蓝姆的人生经历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虽然我不具备蓝姆的才能,但蓝姆的活法是那么精彩和轻松。他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也没有绝对地厌弃什么,他不满现状,却又随遇而安,他怀抱理想,却从没有过于沉重的现实感。没有很强的功利心,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只是张开双臂,随着自己的心性,作好迎面而来的每一次选择,宁静淡泊,儒雅至极。似乎是一位席地而坐的抚琴者,两手随意一划,便拥着青山,踏着流水,开始浅吟低唱。他的高山流水之音,幽娴和恬淡,神韵与空灵,即便那么一点点,已让我迷失在小桥流水的原始画卷里……

朋友说:一座山,一江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谓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轻轻一点,就会产生美妙的共振。是啊,人生苦短,知音又能有几何呢?

五、中庸之道,天人合一

    古人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10真实如水一样纯净,空灵;善良如水一样滋养万物;生命柔忍如水一样超拔、不与万物争锋。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乃万物之源。蓝姆所倡导的学术本性光明如碧如洗,清灵而微妙,畅达而广博。透明、纯净、明朗、浩荡,如水 ……

    恬淡如水,拂去私我的云翳,便能打开心灵的慧眼,静观彩虹横跨,透明而清灵,真实而美好。虚空不空,只因为更加的细腻、纯净、清朗。清朗而透明中,映透天地万象于无涉,怀抱万象而不惑不动,真正、良善、平和、公正。

   人生天地间,乃与天地一体也。11人生真得有这么简单么?我看人生却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平原上;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我们的人生就在我们的每一步行走和选择中,变得各不相同。但不同不是不幸;因为不同,我们赖以生活的世界变成美丽花园,千姿百态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12如果我们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让每个人成就与完善他自己,就一定能走向至善至美的境地。儿童的蓝姆,青年的蓝姆,走着一条自然人的路,他没有把外在的成功当成人生的主要目标,却是实实在在地活出了真性情。自我的真实的作为,难道不是较为完美的人生吗?

     当然,学术并不见得都要文以载道。但经典的学术作品却能指导着人很好地活着,活得很好。蓝姆之为人,蓝姆之为生,让我一度迷茫的人生豁然光明。就像我曾经没有通过语言学专业的博士入学考试,但现在我已是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生,正收获着整个精神的天堂。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13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如此,蓝姆及他的学术伦理,着实太有魅力了吧?

注解:

 

1选自《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 3 4 5选自《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1999年出版,程琪龙编著,2-3页、6

 6选自《人是谁》〔美〕赫舍尔 著隗仁莲 译 陈维正 校,http://www.saohua.com/shuku/zhexue/mydoc086.htm

7《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1999年出版,程琪龙编著 7

8    选自《海德格尔选集》》(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著;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1996

9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1999年出版,程琪龙编著 4

10语出 南北朝·善慧大师

11语出《孔子问礼》http://www.guoxue.com/rw/laozi/lz01.htm

12  语出《孟子·尽心上》

13 尼采语,转引自电影申肖克的救赎

参考文献:

[1] 程琪龙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 1999

[2]选自《人是谁》〔美〕赫舍尔 著隗仁莲 译 陈维正 校,http://www.saohua.com/shuku/zhexue/mydoc086.htm

[3]孔丘等 《四书五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3

[4] (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著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  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5] 老子《道德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7113-557173.html


下一篇: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1)
收藏 IP: 220.249.101.*| 热度|

6 黄富强 张骥 曹聪 岳金星 刘进平 鲍永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