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点评“你看书 我买单”的模式

已有 5018 次阅读 2015-2-6 10:49 |个人分类:图书馆那些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图书馆

        要说这几天图书馆界最吸引眼球的事情,该首推内蒙古图书馆推出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你看书 我买单。据报道,内蒙古图书馆新近推出的“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全市共有3家国有书店与内蒙古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读者在这三家书店只需拿读者证就可采购借阅。读者选好书后在书店柜台刷读者证、输入密码,就算为图书馆采购了图书。书店工作人员对所购图书盖上图书馆的章,贴上条码和防盗磁条,通过光笔扫描转换后,系统自动将图书编目信息上传到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完成图书的图书馆编目业务操作。读者即可将图书带走阅读。在所借图书到期之前,读者通过图书馆自助还书机即可还书。读者还书后系统会自动提示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入馆编目并最终入藏流通。每个月,内蒙古图书馆会和书店结一次账。

        要实现“你看书 我买单”的模式,技术上完全没问题,只要实现书店销售数据和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读者信息数据对接。内蒙古图书馆计算机网络部自主研发了一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读者、书店、图书馆集“借、采、藏”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 就OK了。这件事情的亮点就是,图书馆的图书以前都是依照采、编、藏、借的流程来的,一本新书从采购到最终被读者借阅至少要两个月时间;而“彩云服务”使处于最末端的读者一下子被提到了最前端,成为图书采购的决策者,这是颠覆性的创新。 (详细报道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dfwhyl/2015-02-05/content_13180599.html  

        看到这个报道,一个感觉是:图书馆现在真的蛮拼的。读者流失、图书借阅率低,这是许多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内蒙古图书馆的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局面。这从彩云服务推出以后,内蒙古图书馆的新书流通率达到了100%便可见一斑,但想想很正常,新书都是读者采购的,买完就直接借回去了,当然100%了。不过,作为业内人员,对这个举措还是有几个地方认为或者报道没说,或者图书馆疏忽了。

         首先,对“你看书 我买单”读者选书的范围应该有一个限定。无论哪种图书馆,都有特定的藏书范围,某些图书必定不在选购范围内。比如高校图书馆,肯定不会收藏现在书店最多的各种中小学教辅资料(师范院校可以是例外)。另外,不能排斥某些人为了推销图书而恶意采购一些高价图书,要知道某些图书可是相当昂贵的。其次,对同一种图书,应该有一个复本的限量,比如某畅销书,有100个人要购买,图书馆收藏100个复本显然也是不合适的,系统应该有相应的设置。

         其实,由读者为图书馆选书,以前许多图书馆都尝试过,现在不少馆仍在做,如有高校为鼓励学生多读书,对借阅排名在前的读者的优惠就是允许他自己购买了图书由图书馆付钱,他读完后给图书馆编目加工后作为图书馆馆藏。但这样的活动在许多地方、许多图书馆是不敢如内蒙古图书馆那样完全放开的,因为一旦放开,图书馆真的可能让读者买书买破产了。

         对图书馆来说,要有自己的藏书规划,藏书也应该形成特色和体系,虽然报道说内蒙古图书馆仅计划拿出采购经费的60%给读者买书,但我认为已经太多了,图书馆除了买书外,还要收藏报刊、数字资源等等,目前大多数大型图书馆购买图书的经费在整个采购经费中都不会超过50%。更主要的是,图书馆的采访人员不能把采购任务交给读者就完事了,而要有一个根据馆藏体系进行更艰巨的补充采购任务。

        当然,作为图书馆人,我还是要为内蒙古图书馆的魄力点赞,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持续并不断完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474-866029.html

上一篇:那些小纸片
下一篇:故乡
收藏 IP: 222.205.109.*| 热度|

38 刘洋 李学宽 刘立 庄世宇 朱晓刚 徐晓 姬扬 秦歌 刘波 陈楷翰 曹广福 王启云 侯成亚 李毅伟 李伟钢 武夷山 陆雅莉 韦玉程 陆俊茜 史智才 wyhzj dulizhi95 yhq220 xqhuang ybyb3929 xiong001 bingqc lwlu slh2012 ldongm liu0h zjqing yuweihong zzjtcm cbinq biofans aliala hyd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