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聚餐
澳洲的节日很多,什么圣诞节,劳动节,复活节,老兵日,女王的生日等等等等,感觉是有事没事就找个理由给大伙放几天假。在澳洲呆时间长了,再勤奋刻苦的炎黄子孙也会变得很休闲。那休闲起来总要干点啥吧,聚餐,中国式的家庭聚餐,那味道,太熟悉了,太亲切了,一股浓浓的春运的气息,迎面而来,喧闹过后,忍不住会想家。
最近,一来澳洲十多年的老兄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家庭聚会,受邀的人很多,黄皮肤,蓝眼睛的都有。这位老兄早年留学欧洲,后来去过美国,日本,最后漂泊累了,到了澳洲说啥也不走了。我们这些人基本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有时候找个理由聚一聚,与其说是驱赶一下异国他乡的寂寞,让孩子们找个机会多练习练习汉语,不如说是为彼此疲倦的中国心找一个熟悉的港湾休息片刻,因为明早太阳照常升起,又是一个忙碌奋斗的一天,等着我们。
中国人的聚餐跟老外聚餐不同,虽然不用自己准备一道自己拿手的菜,但也不能白吃白喝。因为老婆孩子回国小住,我更是简简单单,从超市选了一瓶还是很上档次的红酒作为礼物,开上车就出发了。因为我知道中国人聚餐吃的问题根本不用担心,那实在是一种厨艺的表演,能人有的是,带上肚子就行了。我的车是远远地迎着一股十三香爆炒鱿鱼的亲切味道找到了朋友的住处。
朋友住的房子在澳洲叫house,就是有前院后院,带游泳池的,四室两厅,总共面积七八百平米,放在国内应该算别墅了,但在澳洲这是非常普通的,因为周围的各家也都是这样的格局。但中国人的院子跟老外的院子还是一下就能区别开来。凡是房前屋后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尤其是用过修边机处理过的草坪十有八九是老外的。因为老外们似乎都实在闲的要死,整天看着自家这些花儿,草儿的不顺眼,总想修理一下出出气。他们家里的各种工具就跟咱们的五金门市部似的,要啥有啥,草坪修边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都是名牌。中国人通常对这些细节问题都不太讲究,只用剪草机每隔一段时间修理一下差不多就行了。到底隔多少时间,这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懒惰极限还有就是邻居的善意提醒。因为一个小区的整体环境还是要大家共同维护的,太过分了有关部门是要罚钱的。当然中国人家的院子还有一个自己独特的标志,就是爱在自己的后院,开荒种地,种上豆角,西红柿,黄瓜,韭菜,大白菜,凡是超市敢卖的,我们都敢自己种,自给自足嘛,日子不能长算,还是能省不少钱的。当然这种情况百分之百是家里老人来了,百分之百是老人们闲得实在难受,要再不种点地,晚上根本睡不着觉。
再说说我这哥们家中的内部格局,绝对是中西合璧。在美国也好,澳洲也好,我去过很多老外的家中做客,老外的家具以实用舒适为主,让客人感觉很随便。而我们海外的中国人的家具主要功能是让别人看的,实用不实用倒是其次。所以很多老外到中国人的家里做客都有一种很拘谨的感觉,这也不敢碰,那也怕弄脏了。而我们中国人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本来是对客人的尊重。其实老外就喜欢家里随便的跟狗窝似的,那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下面说说厨房,中国人的厨房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对洗碗机的使用。老外大家都知道,吃完的盘子碗子从来就是直接往洗碗机里一放,直到外边的盘子实在没有可用了,才发动洗碗机一起洗。就这种作风,我们中国人哪受得了?吃完饭不刷碗那还让人活不?当然洗碗机还是要用的,但完全不需要它运动起来的功能,主要是用来凉盘子碗,还省电。以后谁要是再说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我跟谁急。
这次聚会受邀的有一家人也是中西合璧,丈夫是老外,妻子是中国人,生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小女孩,真是漂亮,就跟洋娃娃似的,其实就是洋娃娃。通常,中国人聚会如果有老外在场总会有点放不开,因为大家平时工作不得不用英文交流,英文就是再好也不如自己的母语溜啊。今天可算是见到亲人们了,那天南海北的方言侃起来,过瘾啊。但如果现场有一国际友人,大家就得迁就他,不得不说一句翻译一句,讲个笑话得解释半天。比如说谁谁的英文不错,简直就是伦敦音,我来句郊区的,大家都笑,老外就很疑惑,郊区的就郊区的呗,这有什么好笑的?对这样求知欲望很强的学生,你得有耐心,你得从赵丽蓉的小品一点点普及,最后不是笑死而是累死。
说起吃,那做的饭菜真是五花八门,全是各位大厨的绝活。比如说苏格兰打卤面,我们中国人吃起来,是不用讲究的,到处是“吸溜,吸溜”的声音。而我们这位老外哥们则是用叉子很认真地把面条一圈一圈缠成一个圆柱形,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嘴里,再然后很费劲的咀嚼。看着他那难受劲,我的朋友都想一头撞死,被我拦住了。通常老外吃饭是桌子上的东西越来越少,而我们中国人的桌面上是越来越多。因为我们吃的鱼头,鸡爪子,鸭脖子,螃蟹,皮皮虾什么的,吃的都很细心,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还带着各种吮吸的声音,总之桌子上的东西越堆越高,那叫一个满足啊!
我国内一哥们曾经问我一个问题,说,为什么电影里老外喝红酒都是那么一小口一小口的品?我说红酒不就应该这么喝吗?哥们说,不对,他们单位的俄罗斯老外酒后吐真言说,为什么一点点地品?那是因为这些名贵的红酒太贵了,大家都舍不得喝,到了中国才敢这么一杯一杯地干。看着国内哥们很学术的样子我很感动。当然老外跟中国人喝酒也有疑惑,有一老外哥们问我,你们中国人喝酒的时候为什么要先说“走一个”?我想了半天不知怎么回答他,只好说“Let’s go together (一起走)”.
这就是文化,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1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