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cq45 心静似水,容纳百川;雨水交融,普天同乐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标书歌浅析
热度 3 2013-12-1 23:17
2012.2.12 ,为了帮助那些准备申请基金的年青人,根据本人多年申报和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和体会,仿照 清朝汪昂编撰的《汤头歌》, 以顺口溜的形式写了一首《标书歌》(每句 7 个字, 4 句一段话,共 15 段话, 420 个字。每段表明在标书撰写中需注意的一类事项 ...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7214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君子兰夹箭给人的启示
热度 1 2013-11-26 21:40
这两天,我家的两支君子兰又开始开花了。一支生长空间很大,所以花枝招展,光辉灿烂;另一只夹箭严重,几乎窒息而亡。发现后,我每日早晚两次较长时间将夹箭两侧叶茎向外按压。3-4天后的今天中午,我发现她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几天后,也许也会山花烂漫。 1 2 3 ...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075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1
马不停蹄游南京(6)— 夜游秦淮河(结束篇)
2013-11-25 20:08
秦淮河是 南京的 母亲河和 古老文明的摇篮, 极富盛名。这里素为“ 六朝 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 东吴以来, 沿河两 ...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9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今晨校园漫雾凇
热度 2 2013-11-24 21:15
今晨去主楼打乒乓球时,只见校园里雾凇很大,喜鹊飞舞,麻雀啄食,银装素裹,别有一番景色,于是取出卡片机拍了起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4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英雄城市一昼夜(10):四平,再见!(结束篇)
热度 2 2013-11-24 09:55
四平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东北军事重镇,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被誉为吉林省的“南大门”,东北三大粮仓之一,国家卫生城市。地处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四平是一座“英雄城”,解放战争中“四战四平”被中外史学家誉名为“东方马德里”。四平历史悠久,是满族的发祥地之 ...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905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英雄城市一昼夜(9):满族佟佳氏博物馆
2013-11-23 21:12
四平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东北军事重镇,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被誉为吉林省的“南大门”,东北三大粮仓之一,国家卫生城市。地处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四平是一座“英雄城”,解放战争中“四战四平”被中外史学家誉名为“东方马德里”。四平历史悠久,是满族的发祥地之 ...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6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英雄城市一昼夜(8):英雄广场
热度 2 2013-11-22 19:26
四平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东北军事重镇,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被誉为吉林省的“南大门”,东北三大粮仓之一,国家卫生城市。地处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四平是一座“英雄城”,解放战争中“四战四平”被中外史学家誉名为“东方马德里”。四平历史悠久,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清王 ...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4429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2
英雄城市一昼夜(7):四平烈士纪念塔
热度 4 2013-11-22 00:30
四平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东北军事重镇,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被誉为吉林省的“南大门”,东北三大粮仓之一,国家卫生城市。地处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四平是一座“英雄城”,解放战争中“四战四平”被中外史学家誉名为“东方马德里”。四平历史悠久,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清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4
雪后校园别样景
热度 2 2013-11-20 21:05
30年一遇的大雪给哈尔滨带来诸多的不便和困难,例如交通拥堵,事故上升,中小学停课等。然而它也带来一定的好处,净化空气,给城市披上银装。 这些年来,哈市冬季下雪并不多,多半是开春时下几场。现在 举目校园,白雪皑皑,到处银装素裹。为了将这难得的冬季校园美景留在记忆中,我背起了相 ...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200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2
大雪难阻健儿行
2013-11-19 22:33
哈尔滨遭遇了30年一遇的大雪,校园里白雪皑皑,积雪很厚(深约20多公分)。尽管如此,一切照旧,上班的上班,上课的上课。可谓之,大雪难阻健儿行。 1 2   ...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671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