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dongx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dongxiao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59.66.74.*   [18]王成禹   2016-8-22 01:03
岳老师,您好!我们是一群八零后,建立了一个公众号:百纳知识,目前有近两万的高校师生订阅。现在想转载您博客的文章(人可能保守,科学不保守),不知道可以不可以。恳请您授权!我们会保留作者和原文的网站来源等!
我的回复(2016-8-28 16:25):对不起。未能及时回应。您可以转帖 《人可能保守,科学不保守》一文。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IP: 110.90.18.*   [17]nameab   2016-7-13 13:38
玻尔轨道量子化对多电子也适用,请参阅我的博文
http://linyihua0000.blog.163.com/blog/static/2612670022016413729299/?newFollowBlog
http://tieba.baidu.com/p/3239473109?pid=55912157831&cid=0#55912157831
IP: 123.233.252.*   [16]diancizhiliang   2016-7-10 10:0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2843-989719.html
IP: 123.233.252.*   [15]diancizhiliang   2016-7-9 17: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2843-989618.html
IP: 123.233.252.*   [14]diancizhiliang   2016-7-6 09:0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2843-979350.html
IP: 123.233.252.*   [13]diancizhiliang   2016-7-2 16:47
你的邮箱为何?
IP: 219.232.199.*   [12]袁文昭   2016-6-27 13:51
首届科研人员创业大赛
http://v2.qun.hk/b/168154dde816
再好的技术束之高阁或深锁箱底也成为不了生产力,
再好的技术走不出实验室,不能走向工业化、走向产业化也成为不了生产力。
大赛口号:科技创业是第一生产力,乘着“双创”的列车迎接“中国制造2025”!
http://v2.qun.hk/b/168154dde816
IP: 182.149.194.*   [11]trx12345   2015-6-24 21:45
岳博士,请教一个量子力学基本概念问题。

在经典力学中,力学 (kinetic, mechanical) 动量是直接可测物理量,而正则动量是导出量,一般不能直接测量,例如电子在电磁场中的正则动量。

量子力学有个基本假定,每个可观测物理量对应于一个力学 算符,它有完备的本征函数系。量子力学中动量算符是指 正则动量 算符,然而电子在电磁场中的 正则动量 不是可观测物理量。这和量子力学基本假定矛盾吗?

俺知道 电子在电磁场中的正则动量算符法为 Aharonov-Bohm effect 实验支持。Y. Aharonov and D. Bohm,Significance of Electromagnetic Potentials in the Quantum Theory,  Phys. Rev. 115, 485-491 (1959)。

谢谢。
IP: 116.19.110.*   [10]檀成龙   2015-3-22 18:30
岳老师:您好!
中国的科学家在反思“人定胜天”的同时,走到事物的另一个极端,在自然面前畏缩不前,背叛“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发展原则,这也是错误的。对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另类论点”,中国的科学家前怕狼、后怕虎,不愿涉足、不敢评论、极力回避。《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和《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都不涉及高深理论,都不直接涉足“另类论点”、都不直接涉足大规模调水,自我感觉,这两篇论文比较成熟,也得到了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老师的好评,有空时请您审查一下。支持、质疑都欢迎。与这两篇论文有关的博客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70075    和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72255。期待您的客观评价。
IP: 106.2.171.*   [9]ghl1122   2014-11-18 16:34
可以向您介绍璇玑科学吗?
IP: 124.16.139.*   [8]李文波   2014-11-18 16:29
建议你把珍珠湾上的科普博文转帖过来!

科普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科学的)美!
IP: 146.141.1.*   [7]gongnong   2014-8-5 23:43
岳博士, 我在您关于宇宙爆炸的博文中,给您留言, 请教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王令隽的观点。 请您能予解答。 谢谢。
IP: 192.168.0.*   [6]袁顺波   2013-3-27 13:05
尊敬的科学网博客用户:
您好,诚恳地邀请您参与“科学网博客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网址是:
http://www.sojump.com/jq/2250398.aspx,本次调查需要3-5分钟的时间,非常感谢!
IP: 180.169.73.*   [5]叶威源   2013-3-7 15:26
歪曲历史,认贼作父,是抱薪救火。
我的回复(2013-3-9 11:35):歪曲历史,诋毁民族英雄,苍蝇而已。
IP: 180.169.73.*   [4]叶威源   2013-3-6 12:51
最后再请教下你一个问题,鸭绿江出海口处的绸缎岛等大小岛屿为啥1964年后变成朝鲜了的?给我上课教育下。 这些岛可是1964年前可都是中国的,而且在鸭绿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
我的回复(2013-3-6 12:52):网管删除了原文。你若有兴趣,可至http://www.zhenzhubay.com/blog-2-12845.html#.UTbKKDDqi84 讨论。
IP: 124.238.101.*   [3]hejialin   2012-10-27 05:14
雷电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雷电的形成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方法,我国延用云彩摩擦的概念并且写入了教科书,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猜想理由,也能得到部分学者的信赖,例如:冰块撞击、电离层感应、太阳光合作用、宇宙射线辐射、云彩切割地球磁力线等,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观点都不能合理地解释雷电的季节变化、区域差别、南北半球交替出现。
本人的观点是:雷电的个体是由地球表面提供的,水蒸气是它的运载工具,也就是说:云彩和雷电源于相同的地方,环境温度、地形地貌、动物和植物的繁衍生息、都会影响静电的产量,因此,雷电活动具有某些基本特征,例如:
雷雨季节,既有海洋云系和内陆云系的差别,也有海拔高度的影响,在中国,携带雷电的云彩大多来自西北方向,高原地区以及常年积雪的山脉、雷电活动稀少。
台风在赤道附近的海洋生成,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向西南方向移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台风云系和内陆云系混合之前、几乎没有雷电活动。
静电的个体具备引力特性,能够吸附在任何物体之上,虽然无法跟踪观测这些个体行为,但是,把它归纳为大气循环系统之中,符合这种物质结构乃至迁徙运动的客观规律,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种理念,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属于千载难逢的机遇。
更多的内容搜索:空心电子,静电的物理新概念,沧州何加林的空间
IP: 183.15.161.*   [2]mpn123   2012-10-13 07:19
newton.li物理学家很感谢您“承道科学家”看了我的文章,更高兴的是您上述的短文,代表着您的脑科学,在世界最尖端的人类大脑OS操着系统的无比强大作用力下和美国费米研究所,欧洲CERN,日本KEK,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大科学家,物理学家一样,脑科学发生进化。而让我们的的科学道路目标更接近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近日公布的2012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大奖,所谓的【开创了测量与操纵单个量子系统的实验方法】,在当今世界比它,更实在,更真实,更有用的方法多如牛毛,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大奖不是拿去支持,鼓励,奖励对物理科学全局影响更大的科学,而是拿起奖励虚幻的鸡毛蒜皮的方法,难道又不是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另一则物理学笑话?但用“模糊的量子”名词,刻意避开原子,电子,中子,中微子,质子,夸克子,希格斯玻色子。当然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脑科学进化?再次邀请您监督批评【Newton.li物理学家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莫言”祝贺您们的道德,良知,智慧和勇气,让“莫言”能获得2012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但更多的则监督批评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行为…..而直接电邮给他们和在全球发表,让大家都来批评监督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世界的科学才会进步。
IP: 131.181.34.*   [1]张兴光   2012-10-12 06:38
Japan, an impressive plac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