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文科大学中的理工专业VS.理工大学中的社科专业 精选

已有 10168 次阅读 2012-3-26 13: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理工大学, 文科大学, 理工专业, 社科专业

人大化学系系主任出事后,关于文科大学设置理工科的议论开始出现了,而且认为工科大学中的文科院系的生存环境要比文科大学中的理工院系要好得多。其实,这两个方面似乎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文科大学中的理工院迄今为止,似乎只有人大的化学系这一家,因为类似人大的文科大学,在国内似乎再也找不以第二家。有些文化艺术类的院校能算文科大学吗?如果没有文史哲专业,这样的院校似乎也算不上文科大学。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之类,能算文科大学吗?至少从其专业设置上,够不上university这样的名称。最多算是college或者institute而已。我有个同学的孩子,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结果,这个专业的学生连高等数学都不上,不知道是传媒大学根本开不出这门课呢,还是该校的教务部门认为没有必要开这门课呢?说是读了工科专业,可是居然没上过高等数学,这种工科连文革前的中专都不如。文革前的中专还是要讲一点微积分的。这种学校顶多就算得是institute。顺便说一句,北京工业大学的英文译名有点意思,似乎是叫Beijing poly-technique university。这里有点矛盾,因为universitypoly-technique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至少在国外,被称为poly-technique的,称不上university,而被称为university的,不会被称为poly-technique。这种混乱不知是不是唯北工大所独有。

理工科大学办文科专业大约始于90年代。最早涉及的专业都是从马列主义教研室增添的新专业,并且开始招收本科生开始的,如一般都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这个专业,如武汉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学)也是最早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学校之一。没过几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于是纷纷改换专业或者名称,如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专业改成了行政管理,再往后,就扩充为公共事务管理。于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开始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后来又增设或者改名为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在这样的院系里,主要专业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有的专业设置就更是五花八门的,如旅游、房地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有的人文学院把法律与外语也包括进来。说白了,只要不是理工类的专业,都可以划拨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领域里。

有的工科大学很早就有了经济管理专业。经济管理当然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但是它是不是属于文科,其实很多人的概念并不清楚。严格说来,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是不太一样的。文史哲属于人文学科类,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属于社会科学。对于理工科大学来说,真正设置纯粹人文学科,难度较大,因为哲学、历史、文学类的专业没有长年的积累是办不起来的。即使你引进多少牛人也还是不行。清华倒是引进了不少,但主要是社会科学类的,哲学类的也主要是引进科技哲学方面的人才。虽然清华现在的人文学科力量似乎很雄厚,但是比起北大、南开、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来,清华在这方面的实力还是稍逊一筹。至于其他工科院校,这方面的距离就更大了。

即使如此,工科院校中的这些社会科学的专业仍然算是弱势群体。因为工科专业需要投入大,而社科类的相对开销较小,这样,学校在投入方面肯定倾向于理工类专业。时间久而久之,这些社科类专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有个学校更是奇怪,说是对本样的社科类专业要实行“限制性发展”。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限制就无法发展,发展就不能限制。什么叫限制性发展?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欲盖弥彰的说法。决策者本来不希望发展这类社会专业,但是明着说不能发展,似乎无法交代,说不过去,就愚蠢地发明了“限制性发展”这种可笑的说词。

很长时间以来,理工科院校中的社科专业就这么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因为当时几乎绝大多数高校在财政上多为捉襟见肘,所以即使想扶持社科类专业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当然,这里也不否认校方有的决策者对社科类专业的建设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想把它们作为学校的一个门面。或者说是三十晚上的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随着学校财政情况的好转,对社科类专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校方的一些决策者看来,社科类的专业建设或者发展,就应该跟理工科专业的路子是一样的。所以一样要求要有课题,有经费,这也评定正教授的门槛。结果逼得这些专业的老师走投无路,什么妖蛾子都琢磨出来了。有一个历史学的博士,副教授,原来在新疆工作,读完博士后,来北京找了一所高校工作。他当副教授有十多年了,因为读博士耽误了评教授的时间。由于他所在学校要求评教授要有课题经费,他一个历史学博士上哪儿弄课题和经费?纵向的国家社科基金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弄到手的,横向的单位谁需要搞什么历史方面的课题?逼得他没辙,只要求助于原来新疆的朋友,找到乌鲁木齐自来水公司,弄了个几万元的课题经费,这就算是过了门槛。后来也就评上教授了。听到这样的故事,是应该笑呢,还是应该叹呢?

现在回到根本性的问题:文科大学是不是一定要办理工类专业,理工科大学是不是一定要办人文社科类专业。照现在这样的情况,这种事不办也罢。因为实际上的办学者没有认为有这样做的必要。不知道其必要而硬要做,不出怪那才怪呢?人大的化学学院是一个怪胎吗?那么多理工科大学里的社科类专业是怪胎吗?这事说不好,也不好说。

不是说这样的事不能做,而是说,如果决策者没有对这个问题必要性的真正认识,与其勉强上马,倒不如先等等看,琢磨琢磨以后再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8176-551857.html

上一篇:伟大与舒适
下一篇:一教授抄袭北京体育大学一研究生本科时的论文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24 赵福垚 曹聪 金小伟 林青 赵星 李学宽 葛文芹 郭保华 覃森 边一 于雪涛 李宇斌 汪楠 吴锦宇 冷成彪 李宝忠 曹郁 杨洋 于彦伟 张红光 占礼葵 vdmzsfj ycjyf HurricaneHunt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