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2100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210008

博文

漫谈进化与美食 之四 最初的人类族群

已有 4798 次阅读 2019-9-14 18:5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距今20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了直立人,又称晚期猿人,他们一直生活到距今几万年到几十万年前。当前,在非洲、亚洲、欧洲发现了大量直立人骨骼化石以及生活遗迹。直立人为了寻找新的“美食”来源,第一次走出了非洲,奔向了属于他们的美丽新世界。这一时期猿人的主要代表有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爪哇人、海德堡人等。也许能人和匠人食谱的改变,积累了更多的能量,也许是在和其他肉食动物以及第四纪以来温度剧烈变化恶劣自然环境斗智斗勇的磨练,他们的大脑不断得到加强。直立人平均脑量达到了1000毫升,这一时期的直立人能够像现代人一样奔跑,他们开始了采集和狩猎生活,并且在狩猎等需要合作的生活过程中发展出了原始的语言,并能进行符号记事。当然最大的改变便是直立人开始发现了另外一种“美食”,这一美食的发现最终将人类和动物界彻底的区分开来,人类将从此走上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image.png

插图12 北京人

http://www.nipic.com/detail/huitu/20150114/092111866200.html

直立人的这一美食便是“熟食”,因为他们掌握了征服这个世界的利器——“火”。火不仅可以让人类抵御寒冷给人类带来温暖,而且还可以驱赶猛兽让居住之地更为安全。其实,火带给人类最大的改变是人类的食物将有质的改变,称之为“食物革命”也一点不为过。这场由火引起的“食物革命”至少有以下几点内容:

image.png

插图13

第一,火的利用让此前不太容易被人类食用的食物变得可以食用了,如一些小的动物、坚硬且小颗粒的植物种子。人类的食谱进一步的扩大,人类即将摆脱靠天吃饭的境界。

第二,火的利用对食物来说起到了灭菌的作用。在茹毛饮血的时期,自然界的各种病毒、病原菌对人类的危害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极大的减少着人类的数量。能活下来需要很大的运气,要能健康的活到繁衍下一代就达成了演化上的成功。

image.png

插图14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发掘出灰烬、烧骨、炭屑等,这都是北京猿人用火的遗迹)

http://www.whnews.cn/news/2009-08/11/content_1506653.htm

第三,火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变得容易消化。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意味着我们要得到同等能量所需要消化的食物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我们不再需要过于庞大的消化系统,节省的能量可以用来供应我们的大脑发展。就这样,“美食”悄然改变了我们的体型和外貌,我们的腹部变小了,不再大腹翩翩了;我们的头部变得更大了,越来越像我们现在的模样了,美食成功地塑造了未来的我们。

第四,经过火处理过的食物更利于吸收。容易吸收的食物对聚集生活的人类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我们都知道,未发育成熟的小孩和衰老的老年人消化吸收水平比较低,而当食物熟化后老人小孩便有了更好的营养。现代营养学知识告诉我们,动物蛋白质是人类最好的蛋白质来源,属于优质蛋白质。小孩的夭折率会大大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也会降低,老年人的寿命因此延长了,这些老人可以力所能及的在居住地照顾小孩。就这样人类早期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族群不断变大。当族群的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后,量变终将引起质变,一个全新的世界即将被开启。

image.png

插图15 尼安德特人

http://roll.sohu.com/20130324/n370094492.shtml

人类最早的族群也就开始出现了,族群人多了,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就更多了。幸运的是,熟食给人类大脑充足的营养,能让我们从容的面对这一切。约2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演化出了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15万年前一群富有想象力的人活了下来,这批人便是晚期智人。他们或许就是我们最近的直接祖先,如中国的山顶洞人、河套人、科罗马农人。这些人和现代人在形体上已经看不出任何差别了,他们的脑量也达到了现代人1400毫升的高度,他们可以团队合作,并用投石器、梭镖、陷阱等进行大规模的捕猎。这场由火引发的古人类的“食物革命”,让这群生物已经毫无悬念地站在这个世界食物链的顶端,这个地位至今牢不可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814-1197949.html

上一篇:漫谈进化与美食 之 三 食物创造人本身
下一篇:漫谈进化与美食 之五 原始农业 之六 城市和酒
收藏 IP: 120.195.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