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做项目与做研究

已有 9920 次阅读 2014-8-22 06: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科学网一位博友在博文中提到一个问题,他问在研究生期间参加过高级别项目,例如863项目,对于日后找工作是否有帮助。我评论:主要看你参加这些“高级别”项目是否对提升你的科研能力起了多大作用,如果没有利用这些好项目得到应有的科学训练,应聘时不一定有什么帮助,面试专家不难评价。我想用我亲自经历的一件事情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诠释。

上学期应邀参加学校一个单位新进人员“试讲会”,主要了解申请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是受学校教务处评价办公室派遣,以教学督导员身份参与这项工作。本来这个单位没有本科课堂教学任务,听听这位申请人的表达能力属于进人程序中的一环。因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学术交流(包括报告学术论文,申请项目答辩和项目成果汇报等)至关重要。

本来我们没有专门考察这位申请人科研能力的义务,但是年轻人提供了一份精致的彩色个人简历,为此我也顺便关注了一下这位申请人的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在这份“精致”的个人简历中,申请人列出了在硕博连读的五年期间参加的项目清单,总共有9个项目。项目最高级别为科技部973项目,还有其它几个部级“高级别”项目。在我的印象里,一般教授们都很难同时拥有如此多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真有点让我们这些教授望尘莫及的感觉。因为他导师的科研项目资源极其丰富。申请人在校期间获得的个人荣誉也是“令郎满目”,列了14项,其中包括一些中国特色的头衔,例如优秀研究生党员,“三下乡”活动奖等。

但是,当我在他的成果栏目中寻觅他在整个研究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时,得到的结果与前面项目反差实在太大,让在座的其他几位教授百思不得其解。其中一位性格直爽教授带有质疑口吻说:你参与这么多高级别项目,怎么没有看到发表对应的“高级别”学术论文。学术同行们知道,在我国目前科研项目类别中,科技部973项目本身属于重大科学技术基础研究项目,其成果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学术论文。国家863项目属于高技术,产出成果形式为应用,例如实用性专利及其转化为生产力情况。我则委婉地从另一个侧面询问了一下年轻人的学术理念和对科学研究的理解。问他在硕博五年间是否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即使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是否用国际通用学术交流语言英语报告过研究成果,他如实告知:没有。实际上在他列出的学术成果清单中也没有这些基本内容,例如没有一篇第一作者英文学术论文。我接着问,你是否在读研期间与欧美国际同行(你研究方向代表性人物或他们课题组的学生)用Email讨论过相关学术问题,他回答有过。当然是否真有只有他自己和他联系过的欧美同行知道。

在我的印象中,在研究生阶段只埋头做项目,不注重学术研究的现象,例如上述情况并不是个例。为此,我在一篇博文中曾经呼吁研究生们要注重学术训练。我甚至提出一个“偏激”的观点:一个研究生在读期间,科学研究训练“成果”(有一些学术同行们公认的约定俗成的表现,在我多篇博文中进行过阐述)比急功近利地发表一些水平不高的论文更为重要,尽管他(她)们要面临当下我国很多学术单位并不科学合理的评价举措,是他们的无奈之举。在一些领导导师与学术权威们拥有数十,甚至上百人研究生的团队中,由于团队带头人拥有大量资源,尤其是项目,只需要学生们“埋头拉车”,不需要它们“抬头看路”(即思考学术问题)。尤其是一些任务紧迫的项目,有时还需要学生加班加点干。由于这些项目都是带头人自己或助手出马取得,学生们一般不参与项目申报,所以,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科学问题都与学生无关。而且在这样的团队中,由于带头人整天忙于交际和社会活动,无暇顾及团队内学生们或师生之间学术交流。所以,在这样的团队中,尽管你参加的项目大(指经费多)和级别高,但你也只是“做项目”,用大家通俗话说就是“打工仔”,而不是“做研究”。你并没有通过这些好项目对自己科学研究训练提供多大帮助,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当然,在这样的课题组内,如果那些具有很强自主科研意识和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会充分利用这些项目及导师的科研平台资源(如果导师比较慷慨大方),勤奋刻苦努力,也会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否则如果只埋头做项目,尤其是一些学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实际上就是一些关系项目),哪怕级别再高,收获依然甚微,这样的研究生在应聘工作时自然不会有什么优势。

 

2014311初稿,822完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821327.html

上一篇:诠释普世价值的体育精神
下一篇:我看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收藏 IP: 111.173.155.*| 热度|

39 罗汉江 周健 孙学军 曹建军 刘立 孙瑜隆 郭战胜 明波 余皓 李宇斌 刘世凡 武夷山 杨子辉 肖里 程波 卢江 张强 鲍博 闵应骅 刘玉强 张忆文 陈飞 蔡正才 张志强 张利华 姬扬 王烁 吴斌 孙东科 赵凤光 王启云 willchan aichengzhang PWANGSEIDON XuexingLu htli yjxia xiangyu123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