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聊聊理工科学者的书面文字素养 精选

已有 7812 次阅读 2022-6-6 08: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聊理工科学者的书面文字素养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今年下半年学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喜庆日子,作为一个在学校学习工作生活半个多世纪老学子,我以个人名义通过微信给若干晚辈校友发出一条信息:“我倡议您们积极为母校校庆70周年华诞撰写纪念文章,母校今日以您们为荣。”看在我这个老教师面子上,大家积极回复,部分校友承若撰写母校70华诞纪念文章,回忆在母校求学时的芳华经历。然而,也有一些校友热情地回复说:“谢谢刘老师提醒,不太会写这类文章,我想一想,校庆同乐;刘老师:我写不好你所说的文章;我们一直以母校为荣!我试着写写;我不擅长写啊;谢谢您的鼓励,我们始终以地大为荣,您说的撰写纪念文章,我十分赞同,但是不知道怎么写”。看来,非常抱歉,我的这个倡议有点为难这些校友了,为此,想到了这个话题。

我能理解校友们对我发出倡议表达的复杂心情,他们和我一样都属于典型的“理工男”。长期以来我们撰写的主要属于专业文字材料: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申请书,当然还有各种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汇报材料。对于学术论文我们这些老学者还发表过一些中文论文(我大概占比半数),但是后来随着科学研究国际化以及我们的科学评价发生的一些怪异现象,过于侧重英文学术论文,导致我们有的青年学者被迫逐渐疏远我们的母语文字,中文文字功底日趋下降。此外,我们的大学教育历来不太重视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取决于个人的重视程度,有的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水平。我们一些青年学者,尤其是研究生在阅读同行学术论文或其它文字材料时,只关心文章内容,不太关注文章文字书面表达。当然,至于这次我希望他们利用校庆活动撰写纪念文章属于另外一个话题。回忆我在职时几乎没有什么“由头”撰写那些非专业选题文字材料,直到退休后开通科学网博客才有机会学习和训练这类非专业文章的文字书写功能。当然,我们有的校友长期担任相关机构领导职务,很多这类文字稿件都是办公室秘书撰写,缺乏锻炼机会,尽管他们有时在大会上作报告时口若悬河,但是口语与书面文字表达范式毕竟有所不同,还是要靠自己动笔写作实践。

我在职以及退休多年来阅读过一些学者的各类科研项目申请书,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也帮人修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研发项目申请书,大学生创业项目申请书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从中发现我们现在学术界一些青年学者,包括研究生,尤其那些在海外求学多年的青年翘楚,由于他们的学业需求平常写作主要以英文为主,很少撰写中文文字材料。当这些青年才俊回国服务时就要面临学者角色不变,但是由于各种目的需要撰写一些中文文字材料。此外,作为一些知名学者,还可能要承担一些社会服务与管理角色,为此需要撰写一些非专业的中文文字材料。例如我曾经出任一届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需要就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问题调研考察,然后撰写考察报告供省政府领导决策参考。这类文字材料与学术论文文字表达风格差异较大,需要我不断学习提高母语的书面语表达能力与水平。我发现有的青年学者很难写出一篇文字功底较好的非专业中文文章。为此,我在科学网发布过多篇这类博文,提出这个讨论话题。

最近我偶然看到一个青年教授的个人主页,她在主页开始用一段生动诙谐文字概述她的研究方向特点,我将这段文字转给一些学界同行。一位青年教授回复说:我之前看到过她写的那些文字,写的挺好的,文字功底不错。科学网上一些著名学者的科普博文也很精彩,其中就得益于这些学者高水平的中文文字功底。还有现在似乎很难在科学网露面的程代展、施一公、饶毅等科学大家,他们撰写的一些科学教育鸡汤文章除了选题针对性强和内容丰富外,文笔也非常漂亮,值得我和后辈们学习。

我们学界同行在谈到专业与非专业话题(无论口语表达还是书面文字表达)之间关系时常说文理兼通很有道理,这是大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体会。例如撰写一篇非专业文章与学术论文基本内容结构相似:选题要精准,内容重点要突出,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流畅等。然而,非专业的中文文字书面表达毕竟与专业学术论文的文字,尤其是英文表达风格有所不同。尽管一个人的中文文字功底需要一定程度的天赋,但是勤能补拙,后天勤于学习一定会大大提高你的母语文字表达能力与水平。

我只是借这个“小事”再此呼吁大家一定要重视我们国家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母语。从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非专业书面文字功底与专业学术论文表达异曲同工,良好的文字功底与能力将会大大提升你的社会职业竞争力,助力你拥有光辉灿烂的职业前景。

2022年6月1日完成,6日提交科学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341729.html

上一篇:聊聊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话题
下一篇:与高人为伍
收藏 IP: 59.173.200.*| 热度|

24 郑永军 史晓雷 梁渠 郭战胜 许培扬 唐小卿 黄永义 雒运强 张晓良 曾荣昌 葛及 张勇 冯兆东 周忠浩 王明 褚海亮 杨子辉 晏成和 黄河宁 吴斌 宁利中 徐义贤 吴超 刘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