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聊聊大学引进人才聘期考核话题 精选

已有 10125 次阅读 2022-5-2 08: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聊大学引进人才聘期考核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前些日子一位特任副教授给我发来他的聘期期满考核PPT,希望我给他提点建议。我退休多年对学校各项事务已经没有什么话语权了,然而,作为一个在学校学习工作半个多世纪的老教师依然关心学校的发展,并会在相关场合就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青年教师发我这份材料目的是想听听我对他PPT中展示聘期内取得成果的评价意见以及PPT的编排制作建议。汇报中有几项“规定动作”内容:立德树人,包括教学和本科生培养相关内容,这方面内容既有刚性要求更多的属于柔性工作范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是考核内容的重头戏。因为当初引进他们时需要与学校签订一份合约,合约中一般会对这部分内容设置一些刚性条件,例如发表学术论文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这似乎是我国一些学术机构引进人才聘期内成果评价的重点内容,也是引进人才聘期内的主要奋斗目标。创新性研究与学术贡献内容往往虚实结合,我想诚实学者只需依据事实(例如同行评价)做出客观陈述就是,只要硬指标基本达到怎么表述都好说,反之亦然。工作展望的内容主要属于锦上添花。然而,认真负责的评审专家也会依据你工作任务完成质量对你陈述的“工作展望”内容的真实性与可行性进行客观评价。为此,我建议这部分内容也要认真对待,不可敷衍。

我看完这位青年教师的PPT,初步印象,这位青年老师在聘期内无论教学还是科学研究做的工作不少,取得的成果总体不错。例如立德树人部分涉及的大学本科教学和指导学生都很认真负责,并获得多项奖励。科研成果方面发表论文也不错,其中有的成果同行评价比较正面。然而,他在电话中对我说,尽管聘期内他拿到多个科研项目,合计经费160多万,但却没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此他有点担心。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有的考评专家主要关注那些硬指标完成情况,至于考评人的综合表现似乎不太关心。诚然,关注合约中的指标完成情况无可厚非,毕竟合约不是儿戏,然而,如果简单对照合约条款评价引进人才履职情况,那就不需要评审专家听取引进人才的期满答辩汇报,只要人事部门对照合约条款检查就可以了。

面对这位引进人才没有及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担心,我在电话中说:“答辩汇报的时候,如果有专家问到你聘期内还没有拿到国家基金项目,没有满足考评中的这个条款时。建议你做如下诚实回答‘国家基金本子我还在努力修改完善,争取尽快获得批准’”。我也只能这样给他出这个主意。事实上,我一贯主张,在聘期期满考核的“硬指标”中是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谁也不能保证聘期内一定能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然,对于学校的强势学科这不是什么问题,例如我们学校五个地学学科教师基本上都能按时拿到国家基金项目。然而,我所知道的一所重点大学的教师最高纪录是连续八次申请才获得批准一项国家基金项目(以前可以连续申请),而且还多亏一位资深教授在会评时动情发言支持,他向会评专家说:这位申请人连续八年申请,显示了申请人对国家基金的热爱与信任,我们抗战八年都取得了胜利,建议这次通过他的申请。然而,也有人告诉我,一位青年学者当年申请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没有获得批准,第二年申请更高级别的国家基金项目却一次命中,你说这个偶然性该有多大。但是教学和科研成果与你聘期内的勤奋努力密切相关,你不能说,几年的勤奋努力没有一点科研成果冒泡。尽管不一定能产出重要原创科技成果,但是一般水平成果总应该拿得出手,好成果可以等坐稳了编制再继续努力。正如我在《我对美国大学终身教职的‘歪解’,2012年9月9日科学网》文章中说“助理教授阶段主要成就了美国大学学术成果的数量,永久教职的副教授及以后阶段成就了美国学术成果的质量。两个阶段相得益彰,成就了美国大学的辉煌科学成就”。

前几天碰到一位中级职称青年学者,他和我聊起考核事情,他说青年教师总是担心不能满足当时与学校签订的合约中某些条件而遭解聘。我问他,你平常勤奋努力表现如何?是否一直在下功夫做“自己的科学研究”(我的一个公益报告题目)。我们的领导总是倡导教师在科学研究上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理念与行动,这些似乎难以适合聘期内的引进人才。所以,我问这位年轻人,你平时是否一直在“磨剑”?他回答,当然是。我说,这个不是你自己説了算,我们基层领导和同事看的很清楚。记得在职时有一年大年初一,学校新年团拜活动结束后,我照例去办公室“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这时候系主任(即相当于现在的院长)王家映老师(后任副校长)团拜后到院办公楼转转(也许属于例行检查安全)看到我。他对我说,“小刘,你也太不像话,大年初一也不在家里过年”。我回答,刚才团拜时我和领导和同事都已经握手拜过年了,在家里也只能看看电视,没有太大意思,还不如在办公室做点事。所以,我希望当下我们的青年学者还是要有一点工作激情和热情,将你工作时间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总会产出相应成果,我坚信这一点。

有人告诉我,一个名牌大学的一个学院的院长对一位非常勤奋且成果产出丰硕的年轻教授说,你这类人根本不需要考核。院长是一位在海外经历多年的海归教授,身上既有中国“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历史文化传统,脑子里也可能融入了欧美大学宽松学术氛围的印记。正如日本北海道大学校长佐伯浩说:“大学不像民间的研究机构那么重视结果。你可以失败,你可以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仍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但是你只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了,在大学里面就会得到公正的评价。我们重视的是你在科研的过程当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个过程是否有意义,而不是一定要有什么样的成果”。斯坦福大学原化学系主任的话也很中肯:“我们评价一个教授,不是看你为系里拿了多少项目和经费,而是看你在同行中的学术地位”。这种科学评价理念需要我们大学管理者的 “勇气”、“肚量”以及专家的鉴别能力。其实,有人告诉我,我们学校在人才期满考核评审时还是重点综合考察引进人才聘期内的表现,有的人即使没有拿到国家基金项目,然而,科研成果突出,发表了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论文而顺利通过了聘期考核。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青年学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个充满人文情怀的科学家园勤奋努力,快乐成长,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5月1日完成,2日提交科学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336612.html

上一篇:Deadline—青年学者健康的“杀手”
下一篇:聊聊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话题
收藏 IP: 59.172.119.*| 热度|

26 吴斌 卜令泽 郁志勇 郑志刚 王德华 刘忆宁 徐耀 关勇军 张勇斌 周忠浩 郑强 李可 孔玲 简美鹏 何应林 左小超 杨顺华 张俊鹏 杜学领 徐义贤 王明 张晓良 焦飞 逄焕东 柳建新 杨顺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