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x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ngxz

博文

新编《安全人机工程》

已有 2977 次阅读 2019-2-1 08:0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安全人机工程/孟现柱主编.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9.1

ISBN   978-7-5646-4234-1

Ⅰ. ①安...   Ⅱ. ①孟...    Ⅲ. ①安全人机学    Ⅳ.①X91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 2018) 第254425号

定价:26.80元


【内容简介】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研究人、机、环境的关系,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安全工程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应用学科,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性质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它处于许多学科和专业技术的结合部上,既有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和渗透,又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为了紧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安全人机工程》。

本书思路上,以人机工程学的学科思想为主线,在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学科思想——功能匹配思想和简单化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学科思想去解决实际的人机工程学问题——在解决具体的人机结合面的问题时,引导学生注重显示器与人的感知特性的匹配、控制器与人体运动特性的匹配、显示器与控制器的匹配、环境条件与人的心理、生理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匹配;在设计具体的人机系统时,引导学生注重显示器的认读简单化、控制器的操作简单化、系统的结构简单化。

本书内容上,突出了安全人机工程学与工效人机工程学的区别,围绕以安全为目标、以工效为条件介绍安全人机工程学原理和方法从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论述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近几十年来安全人机工程学的新进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人机功能特性比较、人机功能分配、人机系统的可靠性;人的感知特性、显示器的设计;人的运动特性、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与显示器的配置;人体尺寸、作业空间的设计、安全防护空间距离与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人的心理特性、作业环境的设计、作业时的生理变化、疲劳和恢复;人机工程学在控制室、视频显示终端、车间、机床以及家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对人机系统进行安全设计和安全检查与评价的能力。对于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其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书在论述上,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编写,侧重于实例分析与应用。本书除了必要的知识性习题外,每章后还附有研究性习题,包括案例分析或专业课科研设计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书在编排上,采用规范的科学语言叙述,同时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并配以必要的精美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类安全工程专业、人机与环境工程专业、系统工程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有关教师、科技人员以及研究生学习参考,也可供政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安全中介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作为培训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本书由孟现柱担任主编,宋士学、曾宪禄、黎昕、李中华担任副主编,刘万荣钱小平解艳茹张丽强苗晓张春雷元增祥、孙桂芳参与编写。具体分工为:绪论、第一章第一、二节由孟现柱、张春雷、元增祥、孙桂芳主编,第一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一、二节由宋士学主编,第二章由曾宪禄主编,第三章第一节、第七章由黎昕主编,第三章第二、三节由钱小平主编,第四章由刘万荣主编,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由李中华主编,第八章第一、二节由解艳茹主编,第三节由苗晓主编,第四、五节由张丽强主编,孟现柱负责全书的通稿工作。孟庆伦绘制了部分插图。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宝贵资料(详见本书的参考文献),本书编者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5089)和聊城大学精品课程(J201108)、聊城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LDSY2014031LDSY2014030)给予的资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指正。

如果您订为教材,样书和全书课件请联系QQ:67564647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1857-1160197.html

上一篇:为山东省传统村落(西张庄二村)保护参考
下一篇:学生来看我
收藏 IP: 121.250.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