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实践指南

已有 2958 次阅读 2016-12-27 13:02 |个人分类: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color, 焦虑


广泛性焦虑障临床实践指南


流行病学

   广泛性焦虑障碍( GAD)的 12 个月患病率为 1-4%终生患病率接近 6%与其他人种相比, GAD 在白人中的发病率更高。发病年龄呈双峰式分布,中位年龄为 31 岁,平均年龄为 32.7 岁。 GAD 在儿童中的患病率约为 3%,在成人中约为 10.8%,儿童及青少年于 10-14 岁之间起病。一些数据显示,女性罹患 GAD 的风险是男性的 2-3 倍,在老年人群中同样更为常见。公众对 GAD 的识别存在不足,接受适宜治疗的患者不到全部患者的三分之一;由于先前儿童期过度焦虑( Overanxious Disorder of Childhood)的存在,以及成人及儿童 GAD 的潜在差异,这种识别不足的状况在儿童中尤为复杂。

  GAD 常与功能、职业及生活质量损害相关,同时也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另外,在初级医疗保健机构中,有 60-94%的 GAD 患者报告存在疼痛性躯体症状;对于 72%的GAD 患者而言,他们就诊的初衷正是改善这些疼痛症状。

共病

   GAD 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比例很高,患者常共病其他类型的焦虑或相关障碍,以及重性抑郁(MDD)。共病躯体疾病的风险同样较高,包括疼痛症状、高血压、心血管及胃部问题。 GAD 所共病的抑郁增加了 GAD 的严重程度、功能损害及经济负担。

DSM-5诊断

   GAD 以针对多种事件及活动的过度焦虑及担忧为特征,包括学业及工作困难。上述症状出现于过去 6 个月内的大部分时间。此外, GAD 与不安、肌肉紧张、疲劳、注意困难、易激惹及睡眠问题相关。
   与 DSM-IV 相比, DSM-5 中的 GAD 诊断标准仅进行了一处小的修订:删除了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及弥漫性发育障碍的排除标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大部分治疗相关内容均基于满足 DSM-IV 诊断标准(或更旧版本)的患者。


blob.png

心理治疗

   Meta 分析明确显示,认知行为疗法( CBT)可显著改善 GAD 症状,疗效远优于安慰剂或对照( 1 级证据)。在同一项试验中直接比较 CBT 和药物治疗的研究不多,但两种疗法对症状的改善程度似乎相仿。在消除焦虑症状方面,个体及团体治疗同等有效,但前者或可更早地缓解担忧及抑郁症状。
   一项纳入了 25 项研究的 meta 分析对 CBT 的治疗强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缓解焦虑症状方面, 8 次以下及 8 次以上的治疗方案疗效等同,但与强度较低的方案相比,强度更高的方案在缓解担忧及抑郁症状方面更为有效。
   多项研究显示了基于网络或电脑的 CBT 治疗项目的效用。整合认知行为治疗( ICBT)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且疗效在长期随访中可得以维持。另外,一种对等认知自我治疗项目与常规治疗疗效相仿,且对治疗师接触的需求减少。一项纳入了 5 项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 CBT 疗效与放松疗法无显著差异。然而,近期有更多研究显示,放松疗法的疗效有限。一项 RCT 显示,并无充足证据证明 GAD 患者能在放松治疗中真正学会放松,以及激活程度的下降与焦虑改善相关。沐浴疗法是一种与spa 相关的放松疗法。一项大规模的 RCT 显示,在改善 GAD 患者的焦虑得分及应答率方面,该疗法相对于 SSRIs 治疗具有潜在优势。然而,纵然结果颇为有趣,该研究盲法设计及潜在偏倚方面的问题提示后续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各种发现,研究者对 GAD 患者的若干特定变量单独进行了研究,旨在开发基于循证的 CBT 治疗工具。这些变量包括对不确定性的不耐受、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及相关正性或负性元认知信念等。基于疾病模型、以 GAD 潜在变量为靶点的特定治疗工具已应用于个体化的治疗中。基于接纳的行为疗法、元认知疗法、针对不确定性不耐受的 CBT 及联合正念行为疗法( MBCT)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以担忧症状及放松为靶点,以及looming vulnerability(产生及维持危险增加的内在场景)可能同样有效。

   心理动力治疗或许可以为患者带来收益,但研究结果尚不明了。一项 RCT 显示,在改善焦虑得分方面,短程心理动力治疗与 CBT 效果相当,但后者在担忧及抑郁方面的表现优于前者。另一项研究显示,简短心理动力学治疗、药物治疗及两者联用治疗 GAD 并无显著差异。
   与 CBT 联合支持性聆听相比,在 CBT 的基础上联用人际疗法及情绪处理疗法并无显著收益。然而, CBT 联合治疗前的动机性访谈可降低治疗阻力,提高患者完成家庭作业的依从性,改善担忧症状的转归。对于更加严重的个案而言,这一治疗方案可能尤其有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个人所经历的问题进行个体化治疗。


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

   关于心理治疗联用药物治疗的资料不多。一项 meta 分析显示, CBT 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 CBT,但仅限于治疗后;为期 6 个月的随访结束时,情况则并非如此。尽管治疗效应量较为可观,但相关数据实际上仅来自两项研究,分别比较了CBT+地西泮/丁螺环酮与单用 CBT 的疗效差异。
  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联合治疗效果的证据有限,且彼此冲突。一项研究显示联合治疗更优,而另外两项研究则未得到类似结果。不过也有研究显示,联用 CBT 有助于 GAD患者减停苯二氮䓬类药物。
   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常规联用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然而,如同其他焦虑及相关障碍,当患者并未从 CBT 中获益或应答欠佳时,可以试用药物治疗;与之类似,对药物治疗应答欠佳的患者也可试用 CBT。

心理治疗的长期效应

   来自一项 meta 分析及多项 RCTs 的证据显示,心理治疗针对 GAD 的疗效可维持 1-3年。

药物治疗

blob.png

药物维持治疗

   一项纳入了 3 项复发预防研究、共 1342 名患者的meta 分析显示,与服用安慰剂相比,持续服用 SSRIs 可在 6-12 个月内显著降低 GAD 的复发率( OR=0.20)。在 RCT 停药研究中,与安慰剂(40-56%)相比,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及文拉法辛缓释剂型( XR)可显著降低 6-18 个月内的复发率(10-20%)。普瑞巴林和喹硫平缓释剂型(XR)同样在 6-12 个月的停药研究中显著降低 GAD 复发率。在长期的 RCT 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及文拉法辛缓释剂型( XR)的个体在大约 6 个月的时间内显示出持续的症状改善。

生物及替代治疗

   总体而言,下述疗法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然而,尚需更多数据。
生物疗法:在一项小型开放性试验中,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单独治疗或与SSRIs 联合可有效治疗 GAD( 3 级证据),且治疗 6 个月后大部分疗效仍可维持。
替代疗法:多种中草药制剂针对 GAD 的疗效与劳拉西泮相仿,包括 silexan(薰衣草油, 1 级证据)和金英提取物( 2 级证据)。考克兰 meta 分析所纳入的两项研究显示,西番莲治疗 GAD 的效果与苯二氮䓬类药物相当;另一项研究显示,缬草、安慰剂及地西泮的疗效并无显著差异( 2 级证据,阴性)。遗憾的是,鉴于这些制剂的标准化程度很低,不同产品中的活性成分差异很大,因此不能广泛推荐。
一项 RCT 显示,与等候名单相比,阻力训练(举重)及有氧锻炼可显著改善 GAD 症状。一项系统综述回顾了四项关于针灸治疗 GAD 或焦虑性神经症的研究。尽管所有研究均得到了阳性发现,但这些研究的方法学细节有所缺失,作者认为缺乏足够证据确定其效能( 2 级证据)。开放标签研究则显示,联用冥想或瑜伽治疗对 GAD 患者或许有益。
不推荐的替代治疗:在一项 RCT 中,光线疗法( bright light therapy)并不显著优于安慰剂( 2 级证据,阴性),不推荐使用该手段治疗 GAD。

总结

   GAD 的终生患病率接近 6%,更常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呈双峰式分布。 GAD 常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根据 DSM-5 的诊断标准, GAD 的主要特征为对多种事件及活动的过度焦虑及担忧,并与不安、肌肉紧张及行为改变相关。
  CBT 是治疗 GAD 的一线治疗选择,与药物治疗疗效相仿。基于网络及电脑的 CBT同样有效。现有证据并不支持常规联用 CBT 及药物治疗,但当患者无法从 CBT 中获益时,可考虑联用药物治疗;反之亦然。
   药物治疗应从一种一线治疗药物开始,多为抗抑郁药,而普瑞巴林也是推荐的治疗选择。若最优剂量效果欠佳,或患者不能耐受,应考虑换用另一种一线药物,随后再考虑二线药物。
   对多种药物/CBT 应答不良的患者可能为难治性。针对此类患者应重新评估诊断,考虑可能影响治疗应答的躯体及精神科共病。当患者对单用或联用一线及二线治疗应答不佳时,三线药物、联合治疗及生物/替代治疗或许有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1795-1023632.html

上一篇:近期神经变性疾病最新研究进展
下一篇:Brain—IL-2改善AD小鼠模型的病理损害和行为学异常
收藏 IP: 202.120.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