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海江湖,写科技感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ty333 遗传学,免疫学科学工作者

博文

关于科研文章署名中的一些小结 精选

已有 20277 次阅读 2009-6-28 02:33 |个人分类:游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文章与署名

作为一名科学家,发表科学文章特别是高质量的文章是一个人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绩一个人发表文章的多少,质量高低,创新程度,影响力长短,是评价一位科学家的客观标志。另外,获奖历史,专利的发明和拥有,是否主持过重大科研项目等等都是主要指标。


现今科学文章的名原则一般是,主要工作贡献者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是整个科研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是把科研假设和构想通过科学实验,科学计算验证后证实的人员,是第一手科研资料的收集和采证者,一般来讲第一作者的贡献在一篇文章中占30%左右。 通讯作者是整个科研工作的构思,策划者,也是为进行这项科研工作所需的科研经费,仪器设备,人员梯队提供保障的领导者,相当于一部电影中的导演的角色,一般来讲通讯作者的贡献在一篇文章中占40%左右.需要指出的是一篇文章科研成果,文章著作权都是属于通讯作者的。除了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外,其他作者都是以参与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全部的贡献加起来也就是30%左右。


科学界(以生命科学为例)现在常规的做法是学生(硕/博士生)科研人员(博后,科学家)一般在一篇文章上第一作者,而教授,研究员等课题负责人一般最 后一位作者加通讯作者。近些年来,有的科研题目很大,主要工作者无法仅凭一个人完成,或者课题是由不同的实验室共同合作完成,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并列第一 作者,原则上并列第一作者无论排名第几,都是第一作者,他们都做出了同样的贡献!并列作者有时候多达5个,这说明课题的复杂程度和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如 果课题是由几个不同科研背景的实验室共同完成的,那么不仅会产生并列第一作者,也会产生并列通讯作者的。比如这篇文章就有并列第一作者和并列通讯作者:

Lineage-Specific Biology Revealed by a Finished Genome Assembly of the Mouse

Deanna M. Church1#*, Leo Goodstadt2#*, LaDeana W. Hillier3, Michael C. Zody4,5, Steve Goldstein6, Xinwe She7, Carol J. Bult8, Richa Agarwala1, Joshua L. Cherry1, Michael DiCuccio1, Wratko Hlavina1, Yuri Kapustin1, Peter Meric1, Donna Maglott1, Zoë Birtle2, Ana C. Marques2, Tina Graves3, Shiguo Zhou6, Brian Teague6, Konstantinos Potamousis6, Christopher Churas6, Michael Place9, Jill Herschleb6, Ron Runnheim6, Daniel Forrest6, James Amos-Landgraf10, David C. Schwartz6, Ze Cheng7, Kerstin Lindblad-Toh4,5*, Evan E. Eichler7*, Chris P. Ponting2*, The Mouse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 E-mail: church@ncbi.nlm.nih.gov (DMC); plos@llew.org.uk (LG); kersli@broad.mit.edu (KL-T); eee@gs.washington.edu (EEE); chris.ponting@dpag.ox.ac.uk (CPP)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科学文章署名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1)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兼并列通讯作者的(另一位是最后一位的并列通讯作者),这种情况是由于第一作者是既参与课题设计规划,又是在第一线从事主要科研实验工作的人员,他/她是实验室资深博后或科研人员但是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资金;像我们的干细胞研究新星于君瑛的划时代的干细胞的ips文章就是这种情况。

(2)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这种情况是这是个新出头的科研人员,他/她的实验室还没有博士生或博士后人员,协助他的科研人员只是技术员或技师这样的科研协助人员,而他/她由主导了从科研的设计到执行等主要工作的人。

(3)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也出现在极为重大的科研工作发表的工作,像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工作完成的时候,科技界和工业界两位课题领导者Eric Lander 和Craig Venter博士是以这样的署名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的。

Nature. 2001 Feb 15;409(6822):860-921.

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

Lander ES, Linton LM, Birren B, Nusbaum C, Zody MC, Baldwin J, Devon K, Dewar K,etc。

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nome Researc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42, USA. lander@genome.wi.mit.edu

Science. 2001 Feb 16;291(5507):1304-51.

The sequence of the human genome.

Venter JC, Adams MD, Myers EW, Li PW, Mural RJ, Sutton GG, Smith HO, Yandell M etc.

Celera Genomics, 45 West Gude Drive, Rockville, MD 20850, USA. humangenome@celera.com

(4) 还能见到一种情况就是通讯作者并不在最后一位,而是倒数第2-3位,这种情况是由于最后一位作者可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前辈或通讯作者的师长,为了尊重师长期间,通讯作者把自已放到了倒数第2-3位。

科学文章署名中的一些中的不正常现象

(1)教授/研究员做第一作者的,特别是一些已经成名的教授,科学界同行都比教了解的人物还自已做第一作者(大部分情况下)也做通讯作者,很多同行都知道他们不会也无能力从事一线的实验工作,这样的学者是属于无赖类的学者,笔者在美国也见到过好些人都做到了正教授了,年过了50岁,还要抢手下人的文章,做第一作者,真是觉得他们的脸皮比城墙还厚!

(2)有些外国出生的美国教授,在美国利用手中的权利欺负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这些科学界的败类利用自已手中的一丁点权利,获取最大的利益。我有一次在实验室为定购实验试剂跟一家公司的技术人员打电话讨论技术问题,感觉该人学识很不错,后来进一步交谈了解到,该人为北大高材生,留美攻博士,博士期间就遇上这类极品败类导师,读博期间三篇文章老板都抢走了第一作者,由于没有第一作者的文章,她只好毕业后投身生物高科技工业界发展。

(3)有些无赖教授或研究员们会在文章中列出并列第二作者这种笑死人的排名和署名,这样的科技人员也属于很不专业的做法,让同行人耻笑的对象。

(4)造假的署名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一但被发现,造假者的学术生涯也就快要结束了。

对于上述几种无赖败类型教授/研究员的实验室,希望年轻的同学和博后们尽力避开不要去,以免今后在你们的学术道路上受挫。

科学文章署名中反映出的一些杰出学者

一篇科学文章一般是由一个科学团队完成的,所以署名大都是一个团队的形式,但我们也会见到一些科学上杰出的学者,他们一个人独立完成过很好的文章,笔者对这样的作者很敬仰,但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科研的题目越来越庞大,内容也要比以往深入和复杂的多,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先举几个笔者所知的一位作者独力完成的科学雄文。

1. 我在瑞典的学长,同事和朋友Hans Ellegren教授就是这样杰出的一位,Ellegren教授个性独特,才华横溢,读博士期间就由于和导师观点不同,他坚持已见,独立于老师发表了Nature文章,让我们都刮目相看,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出风头,只是偶尔露峥嵘,但是Ellegren教授在他220多篇科学文章中有好几篇都是他自已独立完成的,包括Nature和Nature Genetics,而且这些文章都不是综述文献,可见他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多强!他是我们中间少有的跳过博士后训练直接成为副教授的人物,他也没有去除瑞典之外的国家留过学,年仅36岁就成为了在评选教授极为严格的德瑞学术体系中的正教授了。

他这样的学者真应该是我们中国年轻一代的榜样,以科学兴趣为主,而不是读博为出国,然后为美国三流教授打工最后在学术上一无成就的曲折道路!

他的网页:http://www.egs.uu.se/evbiol/Persons/Hans.html

Ellegren, H (1991) DNA typing of museum birds. Nature 354: 113.

Ellegren, H (1993) Variable SINE 3' poly(A) sequences in the pig genome: an abundant class of genetic markers. Mammalian Genome 4: 429-434.

Ellegren, H (1993) Abundant (A)n•(T)n mononucleotide repeats in the pig genome: linkage mapping of the porcine APOB, FSA, ALOX12, PEPN and RLN loci. Animal Genetics 24: 367-372.

Ellegren, H (1993) Speed of migration and migratory flight lengths of passerine birds ringed during autumn migration in Sweden. Ornis Scandinavica 24: 220-228.

Ellegren, H (1994) Linkage mapping of the APOA1 gene to pig chromosome 9. Mammalian Genome 5: 58-59.

Ellegren, H (2000) Heterogeneous mutation processes in human microsatellite DNA sequences. Nature Genetics 24: 400-402.

2. 我们华人中也有不少杰出的学者,海外杰出的一位华裔现为印地安纳大学医学院的傅新元教授,在他学术高峰时期时,一个人曾独立发表过《Cell》文章,这样的情况真是很少见的,傅新元教授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这里不用多说了。

Cell. 1992 Jul 24;70(2):323-35. A transcription factor with SH2 and SH3 domains is directly activated by an interferon alpha-induced cytoplasmic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Fu XY.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New York, New York 10029.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 (ISGF3), the primary transcription factor induced by interferon alpha, is a complex of four (113, 91, 84, and 48 kd) proteins. This paper reports that the 113, 91, and 84 kd (ISGF3 alpha) proteins of ISGF3 contain conserved SH2 and SH3 domains. A specific interferon alpha-induced cytoplasmic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can form a transient complex with ISGF3 alpha proteins. These ISGF3 alpha proteins can be immunoprecipitated by anti-phosphotyrosine antibodies only after interferon alpha treatment. Phosphoamino acid analyses of 32P-labeled ISGF3 alpha proteins confirm that ISGF3 alpha proteins are directly tyrosine phosphorylated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response to interferon alpha, and this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can be inhibited by staurosporine and genistein. Phosphatase treatment of these ISGF3 alpha proteins results in inhibition of ISGF3 complex formation in vitro.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interferon alpha-induced direct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ISGF3 alpha proteins is necessary for activ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ISGF3.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090-240724.html

上一篇:美国科幻电影,看中美创新力差距! (转)
下一篇:诗歌《草原》
收藏 IP: .*| 热度|

12 刘玉平 毛飞跃 向峥嵘 赵明 王德华 曹聪 徐坚 马丽丹 唐小卿 杨轩 王立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