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eh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ehua

博文

《脾胃论真诠》刘炳凡老自序

已有 5337 次阅读 2011-11-26 19:1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医, 中国, 周易, 平衡, 元气

    老先生的文采真好,真是经典读的多了自然腹有经纶气自华。
 
    中医,并非单纯谓为“中国之医”。其实,它包含了《周易》
‘天人相应”、“阴阳变化”的中和思想,一亦即中医传统自我稳定的
动态平衡观。人体内外环境达到自然的平衡则治,失其平衡则病。
六淫、七情,实为诱因。“风雨寒热,邪不得其重,不能独伤人,
(《灵枢·百病始生篇》)。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内在因素正
常,在于保持人体中和,不偏之谓中,离中之谓病,故医者应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体之中和,实有赖于脾胃之健运。“若脾胃之气既伤,而
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故前人
有“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百病不已,宜从中治之论。此即脾
胃学之真谛。此说始于《内经》,继于《难经》,显于仲景,成于东
垣,完善于明、清诸家。从古迄今,“脾(胃)为后天之本”,作为
中医基本理论之要义而载入典籍,历州医家又相继应用于临床,
恒收事半功倍之效。如“甘温可以除大热,这是出自几百年前李
东垣的著作,有人认为只有抗菌消炎才能退热,但这不是绝对
的,有不少病例告诉我们,治病必须尚人,即调整机体,平衡阴
阳,发挥自然疗能的作用,则菌自抑、炎自消而病自愈。李东垣
的理论与经验是极宝贵的。“如果为文献而文献,不是验诸于人,
能有什么用”《我们正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发展”(邓铁涛《耕耘集》
。这一见解是信而有征的。
    然而,东垣从大量病例的临床实踢中,印证了《内经》“正气
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金匮要略》“脾旺不
受邪’、“五脏元真通杨,人即安祖”的理论并由此受到启发,认
为“人以胃气为本,粗工不解,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脾胃论》注释15页)。认识到忽视或攻伐脾胃,就破坏了人体天然
屏障和自然疗能的中和因素,班孟坚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汉书·艺文志)))。立言之旨,昭然若揭,东垣继承了这一思想,
更积极地指出:“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浮沉则顺之”非不治也,
关键在于脾胃的健运。“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其治肝、心、
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脾胃论》
注释44页)。此“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重视脾胃”,因脾
胃有.如人体的“内燃机”,其功能所至,如纳化饮食、生会营卫、
充五脏、实四肢、外关九窍、内养七神、固护卫表等,皆以脾胃
之气为本,使“治而不治者”,达到“不治而治”。这就体现了中医
整体恒动平衡观的特点,确实是“道经千载更光辉”的一颗明珠!
    余自入医林,即有感于清·俞东扶之言:“向来医学十二科,
有脾胃一科,谓调其脾胃而诸病自愈,今已失传,虽读《脾胃论》
不能用也”(《古今医案按》)。遂潜心于脾胃之学,结合临证实践,
垂六十年,得于心,应于手者在此,决疑难、起危笃者亦在此,
反躬自问,获益殊深。积数十年寝馈之所获以成本书,旨在}}-r明
《脾胃论》的学术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溯其源而竟其流,附调理
脾胃古今医案,以证其实践之效。为脾胃学应用研究拓开新境,
稗作引玉之砖。
    本书上篇基础理论部分,以经典为主外,采撷近代和现代中
医运用脾胃学之精华;中篇则因《脾胃论》原文词旨艰深,故立题
分别加以说明。下篇“脾胃学的临床应用,列举基本原则与基本
方法,兼及对急证、疑难证的处理,其中结合治法之应用,引证
以脾胃学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的经验,且铭铸作者个人学习与
运用脾胃学之治验心得,以期举一反三,贯通原旨。
    本书定稿、出版,多承吕炳奎老、欧阳铸研究员、刘祖贻研
究员、白永波编审、朱佑武、孙光荣副研究员以及光明中医函授
大学校长巫君玉老胡义生主任等热忱襄助、校阅、题词、作序,
特此谨申谢忱。鲁迅言:“望吨磁而勿迫,恐鹑鸽之先鸣。”
极深研机,闭中肆外,则侯今之学者。将此数言以序之。
刘炳凡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时年八十二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56267-511938.html


收藏 IP: 222.173.29.*| 热度|

1 张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