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情商网熵田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gang 数字之美,美于形式,更在内涵。

博文

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巴西信息产业简介(上篇) 精选

已有 5175 次阅读 2014-5-20 05:15 |个人分类:巴西人文|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巴西, 信息技术, 先进理念

   1998年,来自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位同行对巴西信息技术考察后随笔写道:在这个风景如画的世界角落里居然聚集着那么多对信息技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人。在他离开巴西时,默默地祝愿中国足球队有幸在下次世界杯赛和巴西相遇,也希望中国的信息技术和软件业不会被巴西甩在后面...。

   16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以电子政务和网上银行等为代表的巴西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Web 2.0纪元,而中国信息技术和应用发展状况如何?可以说,中国的网络技术和应用方面比巴西和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达和进步。中国有百度、新浪和腾讯,也有银联和阿里巴巴等。遗憾的是巴西这么大个国家除了Google,就是Facebook或Twitter,没自己的国家网络技术和产品品牌。然而,对中国的电子政务和网上银行等应用层面,本文暂不妄加评议,只是把2004年笔者等人写的一份技术报告:《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巴西信息产业简介》重新发在科学网博客上,读者可以体会两国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同异。

   由于举办2014年世界足球杯,巴西在以后两个月内将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热点,希望本文的再次发表会增加国内读者对巴西的了解,作为个人从事巴西信息技术推广工作10周年的纪念,亦可供国内学术、工业界同仁参考,继续能为两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本文的博客版分若干次发出,敬请各位博友指教。

   (李伟钢, HUMBERTO RIBEIRO) 巴西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应用广泛,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本文以促进两国合作交流为初衷,介绍巴西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和经验教训,共划分七个章节。其中前两节为序言和巴西国情;第三节是成功案例,主要介绍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和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两个案例的系统特点、构成、社会反应和成功要素;第四节从政府理念、社会观念和技术特点等三方面分析巴西信息技术发展腾飞秘笈;接着介绍巴西财政部息处理中心-SERPRO和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POLITEC两个骨干企业;第六节通过问与答的方式比较两国金融业信息化现状、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交流如何项目外包以及专业人员间如何对话等国内同行所关心的问题;最后一节是笔者对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言。

   一、 序

   2004年4月10日中国企业报“巴西航空腾飞探秘”一文报道[1]:长期索绕人们的一个问题就是巴西与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巴西航空事业起步于六十年代末,到今天仅有三十多年历史,却能跃居环球四大航空强国之一,是什么支撑着如此强劲的发展?

   事实上,巴西航空企业通过与具有先进技术的外国航空企业合作,从引进专利技术生产到开发出自己的专利技术,从开始购买其他航空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到向其他航空公司发放许可证,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1]。在巴西这个科学技术研究处于中等甚至落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可称谓巴西技术超前发展现象,简称巴西现象。而巴西的信息产业就像航空工业的孪生兄弟,也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无论在技术含量和社会应用广度深度上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这种现象不能说不是信息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异数。那么,巴西信息产业具体发展到什么水平?就让以下几组数据来旁证吧。

   --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ReceitaNet):2004年,巴西2100万纳税人通过互联网上网缴纳联邦所得税,占全部纳税人的97%。在1997年,平均每份报税文件处理费用约1.5美元,到2004年,该费用已降到5美分。也就是说,与1997年相比,联邦税务局平均每年在税务文件处理上节约3000多万美元 [2]。

   --巴西选举信息系统:2002年,巴西选举总统、州长和议员。来自全国5657个城市的1.15亿选民通过电子选箱投票来履行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从18000多名候选人中确定1654个重要职务。联邦选举法院使用巴西选举信息系统,在选举当天10小时内就统计出90%的选举结果。

   --巴西全国支付信息系统:2004年,全巴西各银行间共发生200亿次交易,其中80%是客户利用互联网、ATM、电话等方式通过巴西全国支付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的。巴西中央银行等单位共同开发的巴西全国支付信息系统,实现了各种帐单的跨银行支付和银行间的即刻转账,安全、可靠又高效。目前该系统平均每天交易量达38亿美元,成为巴西经济流通的大动脉。

   --巴西银行自动化信息系统:巴西金融政策多变,汇率利率随时调整,银行网点分布广泛、 经营环境复杂。 巴西银行自动化信息系统整合250个局部系统,数据库存300 Terabytes,7万5千内部员工和5千万客户同步上网使用该系统。每月系统内部通讯量(CICS)高达3万亿次。该系统完全保障了巴西银行2千多万客户的异地、异行的存取款、转帐、支票结算等实时操作,系统延误、故障、错误和安全事故等很少出现,客户评价甚高。2004年国际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GARTNER的研究报告表明,巴西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已居国际金融业前列。

  --巴西科技人才信息系统:巴西科学技术委员会(CNPq)制定巴西科技人才统一的电子履历表,由巴西近10万名科研人才自己进入巴西科技人才信息系统登记注册,动态更新自己的最新科研成就,形成巴西最大的科技人才资源库。由于履历表按统一格式,大大方便了科技人才管理和使用,全巴西各级科研和教学单位以及基金会都使用该系统评价科研人员业绩和评定项目。该系统增强科研管理透明度,减少重复程序,节约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

    --巴西联邦公务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SIAPE):巴西联邦计划、预算和管理部使用该系统对50多万在职或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从计划、核算、报批、到直接存入个人银行户头,全部实现自动化。也就是说巴西联邦政府的所有公务员(包括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都是由一个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来管理的。

   笔者在巴西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多年,于2004年9月和12月,先后两次参加巴西信息技术代表团考察中国和日本信息产业。十分赞扬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看到中关村上地地区汇聚来自全球的各大型信息企业,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场面; 看到上海南京西路车水马龙那繁华兴隆的情景,真是由衷地为祖国喝彩,向建设这块土地的人们叫好。所参观访问的国内银行信息技术部门、政府部门和大型信息开发企业,都得到热情友好的接待,并参观了第11届北京国际金融信息技术暨设备展览会。通过这一系列参观访问,对中国信息技术市场有所了解,也感受到一个鲜明的气息:国家在变,人们力图上进,要用信息技术把事业搞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信息技术应用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甚至单位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国内同行们也提出了种种问题,希望引进巴西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技术和教训,以免在信息化过程中走不应该走的弯路,这正是产生本文的初衷。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前两节为序言和巴西基本国情;第三节是成功案例,主要介绍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和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两个案例的系统特点、构成、社会反应和成功要素;第四节从政府理念、社会观念和技术特点等三方面介绍巴西信息技术发展腾飞秘笈;接着介绍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和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 POLITEC两个骨干企业;第六 节通过问与答的方式比较两国金融业信息化状况、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交流如何项目外包以及专业人员间如何对话等国内同行所关心的问题;最后一节是笔者对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言。

   二、基本国情

   巴西,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国家,一个几乎所有民族的大融体,不同的肤色、各种信仰、美丽的景色、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机会。八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一亿七千万欢乐热情的巴西人民。每一个面孔,可能就代表一种文化,但他们都以巴西人荣,不分男女,创造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位于南美洲的巴西,2004年国民总产值约为9514亿美元,出口总额965亿美元(中国50亿美元),进口总额628亿美元(中国34亿美元),通货膨胀5.4%。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拨款为7亿美元。就其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五大国,综合实力居第15左右。目前工党执政,政局安稳,经济持续增加。

   2004年巴西互联网民已达5千万,全国安装电话4千4百万,拥有手机6千万。其中首都巴西利亚共有2百万人口,而手机210万。信息产业投资1千6百亿美元,预计2005年增长率达5.2%。

   巴西软件市场规模达1百亿美元(2003年),占国民总产值0.79%。相关信息产业的企业有10713家,直接开发软件的企业有5600家。软件出口总额2亿美元。

   巴西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15.6万。全国大学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875个,平均每年毕业2.3万学生。计算机硕士课程36个,已毕业硕士847名,计算机博士课程11个,已毕业博士80名。

   参考资料

   [1]  巴西航空腾飞探秘, 2004年4月10日中国企业报。

   [2]  TEMA,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 内部期刊,2004年12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52078-795976.html

上一篇:在第十次网络科学论坛吃盒饭
下一篇:世界杯花絮:赛日举国放假和世界杯2亿奖金预分计划
收藏 IP: 164.41.210.*| 热度|

18 陈小润 唐朝生 张忆文 陈新泉 庄世宇 李学宽 曹聪 孙学军 戴德昌 张江敏 李天成 翟自洋 关法春 徐明昆 曾宇怀 陈冬生 王小平 guoyanghuaw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