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ukzc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aukzcai 从事农业生态、作物逆境生理生态研究

博文

2008年初雪灾与2009年初旱灾比较

已有 7966 次阅读 2009-2-7 14:52 |个人分类:学术感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拉尼娜,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2008年初雪灾与2009年初旱灾比较
 
主题词:
2008年初:冰灾、雪灾
2009年初:干旱、旱灾
 
现象:
2008年初:我国北方、南方都经历了一场几十年至百年一遇严峻的暴风雪的考验,低温、冰冻、风雪、高速公路封闭、退票、旅客滞留、机场关闭等成为最热的词语。
 
2009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却正在威胁着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15个小麦主产省份。截止2月6日20点,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61亿亩,有437万人、21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祸首:
    均与拉尼娜 现象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有关
 
原因:
2008年雪灾: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高辉博士介绍,这次暴风雪发生的气候背景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事件有关。  2007 年 8 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有可能将持续到 2008年夏季之前,并达到中等或者偏强。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而环流异常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全球变暖使得水循环加快,降水率加强,引起大气潜热释放增加,从而影响了风暴强度。

     2009
年旱灾: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介绍,近四个月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严重干旱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现象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作用。造成今冬以来我国北方大部降水少的原因是影响我国的暖湿空气少,这是由于来自东南方向的西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空气都偏少,其根本原因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导致今冬副热带高压偏弱,太平洋西侧水汽输送较弱,同时,全球大气环流异常造成青藏高原空气偏暖,南支槽不活跃。”张培群表示,东南、西南的两条路线水汽输送都较弱,直接导致今冬我国北方的干旱
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知识介绍 (引自百度)
1. 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已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样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片东风(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1)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2)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3)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4)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4.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472-213420.html

上一篇:令人揪心的大旱景象!
下一篇:郁闷的科技查新——兼谈其必要性和准确性?
收藏 IP: .*| 热度|

1 杨学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