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soph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nosophy

博文

学习英语误区面面观—它山之石,或可攻玉

已有 5745 次阅读 2012-2-18 22:18 |个人分类:英语学习|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习英语, 不学会

学习英语误区面面观它山之石,或可攻玉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China?—Wonders to Ponder

摘要Abstract

英语学习在中国已进行有年,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学习英语者较之卅年前为数众多,进步颇巨,然而真正学得好的却为数不多。更有趣的现象是,口头笔头英语虽然流利者,但说的写的却全是中国国内的事情,使得在中国境外即使英语学得较好而对中国境内情况不甚了解的人士听到看到这种详论中国内情的英文时仍会不知所云,模模糊糊,云山雾罩,而只能下这样的结论说:这种经过汉化后的英文,不是大多数会说英语的人所用的那种英文。鉴于学得不好的人士居多数,有理由相信学不好英语的方法也同样应该是远远多于学好英语的方法。同时,鉴于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相信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本文仅仅详细论证了何种才是学不好英语的方法,希望读者读过本文后,在坚持自己的最好的方法的同时,能够反思这样几个有关学习英语的非常基本的问题:

 “学好英语是什么意思?我学到了英语吗?我真地学好了英语吗?我学到的英语多还是汉语多?我是否是学不好英语的最佳方法的亲身实践者?我是不是一直在用英文来学习中文?我是不是正在将我的这种学不好英语的最佳方法非常认真地传授给了其他人?”

有了这种对学习英语的反思,包括对自我的全面反思,或许才能够将自己目前认为自己的最好的方法再提高一点。

Many a year has elapsed since the booming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n China. After engaging in learning English for 30 years, worse learners still greatly outnumber better learners. Better English speakers and writers in China are able to expose China in smooth English, but such English is usually deemed less than comprehensible by equally good learner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utside of China. A conclusion drawn from such phenomena is that the Sinologised English is not the one commonly used by native or near-native English speakers. We thus hav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many a learner in China does not even know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However, mos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would tend to trust their own methods, to which fact the authors suggest the following reflective questions:

What does it mean to learn English well? Have I learned the English language? Have I really learned any English? Did I learn more English than Chinese? Am I an advocate of worst learning methods? Have I been learning Chinese while I believe I have been learning English? Am I teaching others to learn English in a worst way?

Perhaps such reflections upo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upon the learners may improve our cur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关键词: 学不好,误区,英语,汉语,盲目,权威,翻译,音标,抄写,英汉词典,英英词典,英汉对照。

Keywords: not to learn well, erroneous knowledge, English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blindly, authority,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IPA, copying,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 English-English dictionaries, bilingual editions.

引言Introduction

对学不好英语的方法的论述应该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即绝大多数读者有一种对什么叫做学好一种语言有共同的标准。举个例子来说,一位金发碧眼的人士讲了一段汉语,或者写了一段中文,很多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会不约而同地说一句:“他的汉语说得真好。”或“她的中文写得挺棒。” 或“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或“她能写一手漂亮的中文字。”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位金发碧眼的人士知道什么叫做学好汉语,学好中文。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有同样的评论。值得强调的是,只不过这种情况下作出如此评论的应该是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人士,而不是或者不应该是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很多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知道什么叫做学好英语吗?

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人类的基本认识是相通的,至少我们可以说一部分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知道什么叫做学好英语,因为他们的英语学得很好。不过我们也同样有理由相信大多数的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对什么叫做学不好英语有更深刻的体会,因为他们的英语学得不很好,或者很不好。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什么才是学不好英语的各种方法,或者叫误区,以便从中找出学好英语的方法。

国际音标以及其他各种音标或标音

学好国际音标是学不好英语的主要方法之一。英语不同于汉语,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而拼音是表音为主的。如果不知道汉字的读音,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老一些的借助注音符号,更老一些的借助反切注音等等,因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是以表意为主的,要靠另一套人为规定的符号系统来帮助发音。有时候读错了汉字的读音是由于“秀才不识字,见字读半边”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是说这些字的发音是不能依靠推理推出来的。而英语则不然,它基本上是拼音,其读音是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拼读出来的。有没有例外情况?当然有,不过有了一定的明师指点,不一定是出名的名师,但是一定要是真正明白的“明师”,完全可以正确的拼读英语[1]。笔者坚信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以“标准的伦敦音”去竞选英国的首相,或者是以“标准的美国中西部发音”去竞选美国的总统,尽管英国的首相或美国的总统可能用非标准的发音。这些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所能说的“正确的英语”,不必是“标准的伦敦音”,更不必是“标准的美国中西部发音”,但是至少应该是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人士能够接受并在其交流中使用的正确的英语英文。

如果我们承认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用包括国际音标在内的任何一种音标来拼读英语,就成了用一种拼音来拼读另一种拼音,就像人们用汉语拼音来标注注音符号一样,这完全是屋下架屋,床上施床的做法。更有甚者,不但不使用也许早就已经学过的国际音标(当然最好根本不用,或者只有在英语的拼写同英语的读音出入过大时使用),反而用汉字来拼读英语,这就等于床叠得更厚,屋架得更高了。英语本身不学着去拼去读,反而用汉字当读音用,这样能够记住原本几乎是拼音的英语吗?恐怕不能。顶多记得些发音字符,而且是汉字的发音字符,顺便捎带着记住些连在一起经常没有意义的汉字,有时候有些聪明人也能创造出些有意义的汉字。笔者亲眼看到过苦心学习英语者的方法,比如“我次要内幕”=What’s your name?或者“三块肉喂你妈吃”=Thank you very much.。在等号右边的自然是英语,而等号左边的绝对不是英语,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只有懂中文的人士才懂得的用中文写成的英语。使用这样的用汉字写出来的‘英文’恐怕需要学习者用很大的努力才会记住真正的英文的拼写。

学好国际音标或使用汉语标音是学不好英语的第一个误区。

抄写英语单词

如前文所述,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一种仅仅使用大约26个字母[2]的发音拼读出来的语言,这里要强调的是音,并且是音形关系较汉语明显得多的英语,用英语说就叫an alphabetic language(字母语言)。而汉语则不然[3],汉语是没有办法用26个字母的发音拼读出来的,尽管有了汉语拼音这套人为规定的符号系统。汉字要用远远多于26之数的笔划来组合出来,这种方法组合出来的汉字也并不是个个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示发音,同英语比较而言,汉语音同形的对应关系则更为复杂,这里有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形,复杂得多的字形。普遍承认的观点是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脱胎于图画,用英语说就叫做a logographic or ideographic language(图符语言或意符语言)。普遍的理解是学习汉语是比较难的。如果以达到同等水平作为标准,学习英语如果需要22个学时,学习汉语则需要至少44个学时甚至高达5倍的时间。抄写单字或单词只是学习方法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学习汉语这种较难的logo- /ideographic language时必不可少的方法,学生不得不了解笔画同笔顺,而了解不能全靠老师的理论的讲解,必须自己亲手抄写很多遍。但是,将这种抄写的方法用于较易的英语这种拼音文字时,则纯粹是一种画蛇添足的方法。英语中音形关系较好的单词根本不需要一遍一遍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抄写。这样的单词即使在学习过程中一遍都不曾写过,在需要的时候也是可以写出来的。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将一种学习较难语言的方法[4]用来学习一种较易的语言,从本质上说是根本不适用的,除非使用这种方法的本意是不想学会那种较易的语言而浪费时间。

大多数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学习英语时是先从书面英语开始学习的,一般不会诞生英语文盲。而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人士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过文字的学习,便有可能成为英语文盲。非文盲是会读写的,特别是较汉字容易得多的拼音文字。也就是说从写开始学说的学员,先从笔头英语开始学习,将笔头英语转变为口头英语的学员,一般不应该是文盲。

抄写英语单词是学不好英语的第二个误区。

经常使用英汉词典

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在初学英语时最好使用不带一个汉字的课本。正像笔者所亲身经历过的那样,也许还会有人反对说:“如果一句英语,或者一段英语,不翻译成汉语的话,我就不懂。”笔者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不过笔者想提个问题:“如果不翻译成汉语就不懂,那末所谓的懂得,到底是懂得汉语,还是懂得英语?”笔者提倡,所谓懂得英语,是根本不需要同时懂得所谓相应的汉语的,亦即相应的汉语翻译的,而应该是通过英语来真正懂得英语的。如果学习英语是为了懂得汉语,还有什么意义来学习英语吗?

最著名的英语语法学家,不是英国人,不是美国人,却是位丹麦人,名字叫Otto Jespersen,其姓名被不少人认为应该是高级英语学生中家喻户晓的,在其早年的作品中,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地区,位居两国交界,居民能流利使用两种语言讲述一个内容相同的故事。然而比较一下这两个版本时会发现,这完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所谓翻译。在一个语言版本中所有的东西,到了另一个语言版本中却完全不见了,两种版本均各有增删。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流利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是不见得要通过翻译的,也不见得都是能够翻译的。

经常使用英汉词典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下面提到的难于克服的困难。一个就是养成了不论听到看到任何英语都飞快地加疯狂地翻译成汉语的习惯。笔者曾经同不少的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英语教授谈过话,并且也认真观摩过这些英语教授的专业级别同非专业级别的谈话,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这些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英语教授们,在讲了一个重要的英语概念后,往往飞快地紧跟着说出其汉语的对应词;然而当这些英语教授们讲了一个同等重要的汉语概念后,往往不会紧跟着说出其英语的对应词。在这些所谓英语教授的潜意识中,本来就认为听者很可能不知道他们说出来的英语概念,而怎样才能让听者懂得他们说出来的英语概念呢?当然是马上说出相应的汉语概念了!换一种说法,连这些英语教授们都认为英语概念要是不翻译成汉语概念,听者是不会懂得的。如果他们将这种思维习惯用于他们的教学活动中,势必对他们的学生有深刻的负面的学不好英语的全面变成汉语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多数反而用英语提高了汉语。

另一种观点就是对于这些英语教授而言,他们能够使用的英语几乎可以完全翻译成汉语,而他们能够使用的汉语却不见得完全可以翻译成英语。

再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如果有一位学生听到了这类英语教授们讲出来的英语,又没有听懂,这位学生可能问:请问X教授,“antidisenfranchisementarianism是什么意思?”在很多情况下,这类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英语教授们都会直截了当地将中文的对应词说出来,而不会认真地用英文来解释。而这位学生在听到了中文的对应词后,也自认为学会了antidisenfranchisementarianism了,甚至认为只有了解了中文的对应词才算学会了英文词的音、形、意、用四个方面。

还有个更难克服的困难是翻译过程中学员们“创造”出来的以汉语表示的英语的同义词。随便翻开任何一本英汉词典,任何一个英语的单词恐怕都有多个汉语的对应词,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于十个以上的汉语的对应词的不在少数。在众多的汉语对应词当中一定有很多的汉语本身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而相对应于这些汉语词的原英语词,在英语本身中根本就不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这种经由英汉翻译所产生的同义词,有些是非常个性化的,也即某个人翻译所产生的同义词。当这些人使用英语时,往往混用自创的同义词,令人听来无所适从。比如曾经有位现在的教授,当年做英语讲师时就用family economy取代了home economics(家政学),令当时的听者着实费了一番努力才想明白。

笔者到此提出的问题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在学习任何一个英语单词时,读到看到听到的汉语对应词远远多于那个英语单词,您能够有把握学会那个仅占总信息量十分之一乃至二十分之一的英语单词吗?

英语的单词的词义,只有在一定的英语语境中才能够确定;但是,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英语的单词的词义,绝对不应该是在汉语的语境中来确定的。

经常使用英汉词典是学不好英语的第三个误区。

所学的英语都变成了汉语

这一点同上面提到的英汉词典的频繁使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来说,所谓的学好英语,不过是能够将所学过的全部英语再用汉语说出来或写出来而已。不论他们听到了多少英语,即使讲这种英语的人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无懈可击的英语,这些学习者还是把他们听到的英语翻译成了汉语来理解,甚至翻译成了汉语才能理解。长此以往,他们很难养成用英语自由进行口语交流的习惯,更遑论用英语自由写作了。他们唯一养成的习惯,就是将他们听到读到的英语全部翻译成汉语。对于这样一大批英语学习者来说,即便他们将英语学过来,再学过去,最终很可能是将英语学光了,当然不是说全学光了,还能剩下一些。他们往往记得的是汉语的意思,乃至汉语的翻译,而将正确的原装英语忘记了。当他们需要说英语或者写英文时,又往往用汉语去思考,然后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用很可能他们原来根本没有学过的英语来表达他们用汉语思考出来的观念及观点。如果这些观念及观点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英语怎样说,怎样写,他们就会“创造”出他们认为正确的“英语”或“英文”。如果他们有幸遇到了明师的指点,经常能够考虑将汉语翻译成地地道道,无懈可击的,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人士所使用的并且懂得的英语,他们的英语才可以叫做英语,而不是他们编造出来的每个单词都是英语语言中的词,但是组合到一起却根本不是英语的英语。

在此举一个翻译错了的例子,从英译汉的角度看看翻译的精度。075月份有个管理理论与实践讲习班,主讲是美国某大学的教授。在比较美中文化时该教授一笔带过了一个不同,即美国中青,中国尊老。对前者,该教授用了youth-oriented,而当时的翻译听成了use-oriented,于是中青与尊老之间的相对就成了实用主义同尊老之间的关系。顺便说一句,use-oriented远远不如user-oriented用的多,没有听成后者,已经很好了。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准确理解(accurate comprehension)与充分表达(adequate representation(钟述孔, 1980, 1983),英语的准确理解没有达到,汉语的充分表达就很难。如果对英语的准确理解衰变成了对汉语的准确理解,要用另外一种汉语再充分表达出来恐怕就更难。最难的不是英译汉,恐怕应该是汉译汉了。

将所学的英语都变成汉语是学不好英语的第四个误区。

依赖语言翻译机或者学习机

既然人的记忆能力有限,不妨用机器来帮助一下。笔者在2006年底查了一下大约有多少种包括英语及汉语的翻译机或者学习机,总共找到18种。既然有这么多种类的机型机种,学习英语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了?其实不然。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许可以提请某些明眼人的注意:“如果您想学好英语,在您听到读到的范围内,汉语远远多于英语,您会学好英语吗?”几乎所有的翻译机或学习机就是这样地提供了汉语远远多于英语的环境。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您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今年30岁,从来没有学过任何外语。然而您却雄心勃勃的希望您的英语能够同一位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人士说得一样好,写得一样好,您是不是应该再用30年的时间,一点汉语都不准用,全部用来使用英语?这样才能在您60岁的时候,达到一位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30岁人士的英语水平,而汉语30年没有用,一定还会退步。当然这是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自然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具体一点说,由于某些语言学习机制只能在年龄幼小的时候起作用,您从30岁一直学到60岁同您从0岁一直学到30岁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您用双倍的时间全部都用英语,恐怕您到了90岁的时候,也无法达到一位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30岁人士的英语水平。各种各样的翻译机,学习机,又给您增加了电子化的,数字化的更多的汉语环境,包括很小一部分的英语环境,再用30年,您恐怕活到了120岁,用了三倍的时间,还是没有办法达到一位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30岁人士的英语水平。

笔者曾拜访过几处销售翻译机或学习机的专柜,请销售人员取出当时本柜的最好产品,将一些不太常用的汉语的句子或短语翻译成英语,每一次被翻译出来的所谓英语,都不是一位懂英语的人士所能读懂的英语。笔者看到,很多大陆、香港和台湾去海外学习的学生都拥有一个“翻译机”,并且在他们原汁原味的英语课本上,加写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的汉字,并且标着几乎只有学习者自己才懂的发音符号,包括汉字,真是够难为这些学生了。由此也完全可以看出来这些留学生原来的英语英文主要是通过非英语非英文来学习的,学反了。只要不是英语英文,都应该认为是增加英语学习者的负担。

依赖语言翻译机或者学习机是学不好英语的第五个误区。

盲从权威

英语成为地球上涵盖面积最广的语言(Diagram Group, 1993),很可能成为2050年全世界半数的居民使用的语言(MacGillivray, 2006),不单单是英国1588年打败了无敌舰队,继而开创了‘日不落’帝国,还因为英语界诞生了一些使用英语的不相信权威的权威,数学中‘等号’的发明者,Robert Record,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在400多年前写道:“authority often times deceiveth many men [sic].(Record, 1574)(权威经常骗到很多人)

在大约22年前(80年代末期)电视台曾经请了位所谓的英语权威,对全中国人民讲着英语,她当时的原句用了一个be动词,后面跟了3个形容词,而其最后一个形容词是everyday。现在的中学生恐怕都知道,everyday是不能用在be动词后面的。笔者无法估算这位英语权威当年的一句话究竟欺骗了多少位听众。这么多年来,也没有看到听到这位所谓权威为她的一句错话向全国人民道声歉。如果这22年来,每年平均出现这么一位英语权威,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一次,那么这22年来,恐怕全国有整整一代人学会了至少一句错误的英语,并且还都不断经过了新的所谓的英语权威们的巩固,更是错中更有错中手,权威之上无权威。

听权威们在台上讲英语发言,不论其英语是否是本族语,如果他们是在朗读事先准备好的英文报告,一般没有错误。如果是即席发言,总能听到些错误,找到些毛病,包括土生土长讲英语写英文的某些权威们。就是说权威们也有错误。由于很多人的认识在某些方面稍稍逊于权威们的认识,于是有很多人盲目相信所谓的权威,权威们的一句错话,倒是真正可以骗到一大批人的,不是一小批,而真正是一大批,特别用在是面对全国人民的电视上或者是多媒体上。权威们骗到的一定比非权威们骗到的远远多得多。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甘心受骗,自然又当别论。

笔者在高中听课,听到老师问同学这样的问题:“你喜欢明星吗?”“你认为哪位明星最好?”笔者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更改了问题:“你喜欢你自己吗?”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回答的声音很小,好像没有想到应该喜欢自己。在笔者又提醒了一下“你是不是认为你不好,不如明星?”后来回答才响亮起来。然后笔者说:“最好的明星就应该是你自己。”这时候学生才高声同意,外加鼓掌。这里当然还包含一个隐含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逻辑思维问题,就是:“明星喜欢你吗?”

“您为什么宁肯去相信权威(相信明星?),包括相信他们的、您目前还暂时认不出来的错误,而不能相信您自己呢?”自然有很多人根本不曾想到要去认真认识那些所谓权威们的错误,一则是本身知识不够,二则是盲目加崇拜,三则是逻辑思维没有经过训练。一名经常反问自己“明星是否喜欢自己”的人士一般是不会莫名其妙地去盲目喜欢什么明星,相信什么明星,乃至于还会为此去跳楼的。

盲从权威是学不好英语的第六个误区。

最贵的课程一定是最好的课程

既然对英语的读、听、说、写、四种基本技能应该怎样学不甚了解,对英语的音、形、意、用几乎一无所知,那么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看看收钱是否收得最多,收钱最多的一定教得最好。“重金之下,必有良方”。在此,很多人忘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这位师傅仅仅是位名人,而不是明人,那么这位师傅所能做的,则是将前面提到的学不好英语的六个重要方法/误区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后面提到的五个学不好英语的误区,使得学生即觉得花大价钱学到了一些英语,又完全掌握了所有学不好英语的方法,同时又自认为这些方法简直是无与伦比,因为别人在过去的30405060年都是这么学的,难道有什么不对吗?这么多人走过的路,都已经走顺溜了,走光滑了,怎么会不对?这么多所谓权威宣扬、赞扬、表扬的路怎么会不对?等到这些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学不好英语的误区,已经是“重金滚进了师傅们的门,苦修行只好靠个人”了。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不少的情况下,不要说师傅领进门了,“师傅根本就找不着门”,很多的学生家长竟然准备重金孝敬名人师傅,既然师傅找不着门,让他们集资来帮助师傅买一扇门!

还有一种想法是,将子弟送到外国去,那里普遍更贵,一定学起英语来会学得相当的好,相当的容易。央视的《译海拾贝》中曾说有在国外5年没有学好英语的,笔者实实在在地见过在国外20年,30年没有学好英语的。他们的学得最好的销售英语还停留在:“Cheap, cheap… buy, buy.”的阶段。

学习英语,包括学习任何知识,根本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在何处。

相信最贵的课程一定是最好的课程是学不好英语的第七个误区。

很少使用英英辞典

学习汉语中文,自然要尽快使用《新华字典》等类的汉汉词典了;而学习英语,也应该同理,尽快使用英英词典。自从1978Longman(朗文[5])公司出版了所谓《小朗曼》(Procter, 1978)词典后,这类可以称作“学习词典”的单语词典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解释越来越简洁。就拿《小朗曼》做例子,1978年版对torch的解释是a small electric light in a tube carried in the hand to give light(管中小电灯可手携发光),而2003年版则简化为a small electric lamp that you carry in your hand (Summers, 2003)(小电灯可手携)。这类词典之所以有这种简化的趋势,是充分考虑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者的需要。如果配以词典的光盘,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学习者则可以深入学习每个单词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的用法,而不是在非真实的语境中的用法,当然绝对不是在汉语语境中的用法,包括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创造出来的错误的用法,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英语(authenticity)。

当然,这类对学习英语真正有帮助的辞典价格可是不菲,20075月中旬笔者看到的带CD的版本的价格是人民币300元,而不是30年前的不带CD版本的6元人民币。使用这类辞典自然也有很多技巧,另文别述。

很少使用英英辞典是学不好英语的第八个误区。

分不清他说的,她说的,我说的

笔者在一家饭厅,专门招待国际会议的那种,看到一位金发碧眼的男士,面对着早餐的桌子好像踌躇满志,于是一位女服务员走了过来,大声兼热情地问道:“What do you want?”(你要什么?根据语调,还可以理解为‘你到底要什么?’)这句话本身并不能算错,也是正确的英语,不过用在这种场合,恐怕礼貌不足,生猛有余。这位男士自然应该知道他自己需要吃什么,喝什么。有所犹豫不见得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喝什么。这位女服务员大概应该问:“How can I help you?”或者“What can I help you with?”或者“How may I help you?”,采取一种是我在为您提供帮助的态度,好像不应该采取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要了解对方到底要什么的态度。这种态度给听话的人一种越俎代庖之感,发生在专门招待国际会议的饭厅,礼节上相当地欠妥。

这类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认真注意土生土长的讲英语写英文的人士在真实生活中是如何使用英语的,如果没有在国外生活或旅居的经历,至少在原版的没有汉语的英语课本中还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英语。如果没有原版的没有汉语的英语课本,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类似的用法,查一查customer service(客服,但是不要查中文,没有帮助)或hospitality(招待礼仪)就可以找到些有关的说法。

学不好英语的第九个误区就是分不清什么是自己要说的,而对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也没有正确的分辨对误的能力。

过分追求基本上没有机会使用的日常用语

英语的日常用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笔者这里的定义指的是在英语国家生活每天都有可能使用的用语,包括谈论有关每天当地报纸,电视,工作环境,工作午餐,家庭成员,电话等等琐碎的事情同话题。而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几乎没有这种每时每刻只要有语言就都使用英语的机会。那么过分地强调追求日常口语又怎样来巩固呢?语言是要重复多次才能牢牢把握的。难道每天都要将在英语国家生活每天都有可能使用的用语对着自己对着镜子朗诵它几遍或几十遍吗?日常用语只有每日常用才成其为日常用语。下功夫练习每日基本不用的日常用语,可以说是浪费时间,外加浪费生命。

笔者认识一位学习计算机的教授,经过了用汉语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阶段,又在英语国家进修了一段时间,回国前后进行了充分的英语的准备,然后用英语开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课,反映良好。如果在日常英语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使用英语,为什么不在专业英语方面下一点功夫呢?这里的专业英语指的是工程学,计算机,化学,心理学等等各种专业。如果能够用英语讨论本专业问题,写出来专业文章在有关的英语出版的专业杂志上发表,再争取参加各种本专业的国际会议,不也是学好英语的一种应用吗?

过分追求基本上没有机会使用的英语日常用语是学不好英语的第十个误区。

使用英汉双语对照读物

双语的出版读物,在很多家书店都可以看到,不少的双语读物还加上了注释,解释,生词,词汇表,背景知识,等等,而且全是汉语的。即使是一些英语单语读本,前面还要有什么所谓名家加上汉语的《导读》。试问一下,“这样真的是希望读者学会、学好英语吗?”绝大多数读者目光浏览过了英语,在不太清楚的地方,马上去看看注释,生词,乃至汉语译文,然后就自认为学会了英语了,或者将读懂了汉语意思混淆为读懂了英语。在读英语单语读本时,也往往是先读一下汉语的《导读》,再去看英语。更有甚者,居然有些书中还建议读者先要读一遍汉语的《导读》,再读一遍英文的原文,然后再重读一遍汉语的《导读》。浪费时间精力不说,对于这种‘费三遍事,学一门活’的读英语的方法,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就可以看出读者是否学好了英语,学到了英语。不妨请这位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英语学习者在读过了一段英语后,再用真正正确的英语讲解一下读到了什么,就可以看出来这位读者到底学会了多少英语。恐怕清这位英语学习者完整地说出任何一句刚刚读过的英语中的原装句都很难。更为常见的现象是这位土生土长的讲汉语写中文的人士在读过了一段英语后,反倒能够用汉语非常流利地阐述那段刚刚读过的英语的内容,这又哪里是学习英语英文呢?学反了是不是?学成汉语中文了是不是?没有关系是不是?难道再花同样的时间乃至多倍的时间再学正过来?

中国在5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人士在大学时用俄语完成所有的课程。对大部分人来说,当他们毕业的时候应该是他们的俄语水平最高的时候,可以用俄语讨论专业问题,少数还可以用俄语写点专业文章,可以俄译汉,尽管能汉译俄的人士较少。若干年过去后,而在这若干年间出版了大量的俄华对照读物,然而这批人士他们的俄语又学到哪里去了呢?又是学反了是不是?剩下的最多的又是汉语了!

进入80年代,有一批书以《英语自学丛书》为书库标题问世(李在铭, 1980; 李增荣, 1981; 王嘉龄 & 王占梅, 1981; 王庆肇, 1982; 詹贤鉴, 1980; 钟子岩, 1980; 陈德彰, 1982; 雷馨, 1981)。随便翻开几本这套丛书看看,有几本中的英语没有被翻译成中文?解释,说明,诠释,阐述全都是中文的,连所有的例句都被翻译成了中文。谈论一个英语词自然完全可以用中文谈他个1000字,2000字,3000字,到头来那个英文词还是不会用。这样的例子大概不用一个一个举出来了吧?

使用英汉对照读物是学不好英语的第十一个误区。

使用汉语远远多于英语的课本

《新概念英语》(Alexander, 1967)当年出版时是没有包括一个汉字的,后来有很多人画蛇添足地增加了汉语翻译[6],课文的,练习的,恐怕跟《新概念英语》有关的所有的英语目前都已经翻译成了汉语,这种画蛇添足可不是添了2对足,恐怕每条蛇都添了4对足乃至8对足了。这样果真是让想学习英语的人学会英语吗?笔者查了查90年代出版的英语课本,正文当中不带一个汉字的英语课本一本都没有找到。再到书店看了看新版的《新概念英语》的配套练习,在一页纸上,靠最左边的一栏是英语单词,然后是国际音标,然后是词类,然后是每个英语单词的汉语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止一种翻译,而是一个英语词对应数个汉语词,最后一个栏目是空白横线,要求学生抄写英语单词若干遍。除去前文提到的学不好英语的第二个误区,抄写英语单词,在这样一篇练习里,汉语以及其他的非英语的东西远远多于英语,这种练习真的是希望让想学习英语的人学会英语吗?当您感觉到您好像学懂了的时候,您能否反思一下,您学懂的到底是汉语还是英语?

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使有机会将您放在全部都是英语英文的环境中,但是由于您多年养成的听到英语看到英文就翻译成汉语中文的习惯,您自然少学了不少的英语英文。如果在您的现有的环境中故意增加了大量的汉语中文,您还能接触多少英语英文呢?

将原本是英语的课本等教学材料全面翻译成汉语其目的何在,笔者无法揣摩。如果读了汉语之后全都懂了,还来学习英语干什么?英语系的学生全部退学,直接转学到中文系就可以了,只需要少数的人能将所有的英语出版物翻译成汉语就够了。学习英语至少应该不是简单重复用汉语早已经学过的概念及思想,而应该是学会一种语言,学会用这种新的语言的读听说写四种基本技能,然后用这种学来的语言去读懂新知识,同时,用这种新的语言读懂的东西,应该不是用汉语早就已经读懂的东西,而应该是用这种新的语言读懂的全新的知识,不应该多次重复学习。如果总是重复学习用汉语(母语)早已经学过的东西,如果您用十种语言重复学习了十遍,即使您有幸学会了这十种语言,但是不过是用这十种语言重复学习,或复习了旧的知识,而没有学到任何新东西,新知识,平均起来,这不等于用十倍的时间学习同一种东西,浪费时间生命,而毫无效率嘛?

使用汉语远远多于英语的课本或任何教材是学不好英语的第十二个误区。

结论Conclusion

加拿大的记者兼学者Contenta (1993)曾经写到:the hidden curriculum …… is responsible for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fails both students and society。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教育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现象,hidden curriculum对学生对社会都没有帮助,没有好处,甚至起破坏作用。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学过了很多东西,却实际上并没有学会,没有学到;而社会却认为既然社会已经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再加上各种级别的考试,诸如4级,6级,8级等,还有针对国外的备考培训,为什么学生还是没有学会学好英语,而难于回馈社会,甚至回馈自己?而还有很多的家长,对于什么叫做学好英语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认为只要子弟们学过了英语课本,通读了英汉对照5000词汇表,8000词汇表,10000词汇表,20000词汇表,就叫做学了英语了,至于学好了英语没有,基本不知道。英语不单单是英语课本中的英语,也不是英汉对照词汇表中的英语词,更不是汉语,英语是跨越课本的,英语是跨越专业的,在环球化的今天,英语也是跨越国界的。只有当英语成为一个人的一部分时,英语才是属于这个人的英语,英语同这位学习者才可以叫做不分彼此,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参考书目References

Alexander, L. G. (1967). New Concept English. London: Longman.

Contenta, S. (1993). Rituals of Failure: What Schools Really Teach. Toronto, ON: Between the Lines.

Diagram Group. (1993). The Macmillan visual desk reference. New York, NY; Toronto, ON: Macmillan Pub. Co.;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Friederich, W. (1958/1960). English Pronunci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nunciation and Orthography=英语读音规则与拼法 (R. A. Martin & 缪廷辅, Trans.). 北京: Longmans, Green & Co Ltd.; 商务印书馆.

MacGillivray, A. (2006). A Brief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UK: Constable & Robinson.

Procter, P. (1978).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Record, R. (1574). The Pathewaie to Knowledge

containyng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geometrie, as thei maie moste aptly bee applied vnto practise, bothe for vse of instrumentes geometricall, and astronomicall: and also for proiection of plattes in euery kinde, and therefore muche necessarie for all sortes of menne, pp. [184] p.). Available from http://gateway.proquest.com.login.ezproxy.library.ualberta.ca/openurl?ctx_ver=Z39.88-2003&res_id=xri:eebo&rft_id=xri:eebo:citation:99854993

Sacks, D. (2003). Letter Perfect: the A-to-Z History of Our Alphabet. Toronto, ON: Vintage Canada.

Summers, D. (2003).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New ed.). Harlow: Longman.

李在铭. (1980). 英语冠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李增荣. (1981). 英语构词法例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王嘉龄, & 王占梅. (1981). 英语非谓语动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王庆肇. (1982). 英语否定结构. 北京: 商务印书馆.

詹贤鉴. (1980). 英语词素分析--英语单词简洁记忆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钟子岩. (1980). 英语句式详解=English Constructions.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钟述孔. (1980). A Hand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手册. Beijing=北京: The Commercial Press=商务印书馆.

钟述孔. (1983). A Hand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手册 (Revised and Enlarged ed.). Beijing=北京: The Commercial Press=商务印书馆.

陈德彰. (1982). Fun of English Words=英语词汇拾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雷馨. (1981). 英语分类句型=English Sentence Patterns (Classified).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对于所谓的读音规则,可参阅《英语读音规则与拼法》(Friederich, 1958/1960)

[2] 有些字母在单词中有diacritics(上加符号),并且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字母的不同大小写是不同的字母,因此英语不止26个字母。

[3] 还有日语。

[4] Today Chinese schoolchildren normally take three years longer than Western children to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with most of that extra time devoted to mastering the symbols (Sacks, 2003, p. 5)(学中文的小学生较学西方文字的小学生要多花三年时间学习读写).

[5] 为什么硬要将它翻译成‘朗文’,笔者在此质疑。

[6] Alexander自己的观点是If he still fails to communicate the meaning, he should translate lexical items only, not patterns. Translation, however, must be regarded as a last resort only(意思不明,词汇可译,句型不译。翻译不得已而为之). 或者If your students fail to understand in spite of all your efforts, translate briefly and move on(学员仍不懂,简译旋即继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9060-538888.html

上一篇:从“数学就是做,不断做”谈到学英语,难道也不断重复吗?
下一篇:5种常用词典与其链接
收藏 IP: 66.168.244.*| 热度|

10 吕洪波 傅云义 李凯 张骥 杨锐 王伟 周健 zzjtcm xiangwen liangf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