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彬个人博客---图示思维规则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huang5907 个人主页:http://chem.xmu.edu.cn/teacher.asp?id=234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82.243.35.*   [69]bdsfyn   2014-10-9 13:58
http://www.docin.com/p-689282582.html

gg 2014-10-9 13:53:32
这文章还写得不错

gg 2014-10-9 13:53:46
网友推的
IP: 110.89.77.*   [68]黄荣彬   2014-9-16 23:07
学者把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了,就行了。至于有没有人或组织采用,就不由学者做主了。
IP: 117.28.251.*   [67]黄荣彬   2014-9-16 16:31
我有浏览你的博文,但是,真的不敢评论。我个人以为,你研究的对象,类似全球变暖这样的大系统,科学往往也无能为力。更多的可能是属于博弈的范畴。
IP: 219.131.222.*   [66]檀成龙   2014-9-16 15:50
黄老师:您好!我的研究属气象科学的研究范畴,我不学气象,也不从事气象工作,我的论文不涉及高深理论,不受专业限制、所有理工科的本科生都能读懂,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期待您的客观评价。
IP: 119.132.47.*   [65]檀成龙   2014-9-13 15:18
黄老师:您好!
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但论点“另类”,中国的科学家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支持、不质疑、不评论,“傲慢”、“冷漠”。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同理,科学家不关注当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如回家卖红薯,您有没有胆量评价我的论点?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整个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再造中华,增强我国的发展后劲和战略纵深。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关注我的第一篇博客,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我的回复(2014-9-13 17:49):我外行,不敢评论,抱歉。
IP: 219.216.122.*   [64]David3883   2014-9-12 16:17
科学网喻海良的博客非常有名,经常是周排行、总排行、均排行里面都有他,至今仍在周排行中居高不下、排第5位。看了他的简历,“2011年5月~2014年5月 沈阳大学,教授”,可是,在沈阳大学所有的网页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实在是奇怪!
他的“第100篇学术论文被正式录用感言”乍一看来,很是震撼、佩服,细一品味,远非如此。从对国家的科学贡献而言,学术论文是必要的,因为,即使是普通期刊论文,也有助于各种信息交流,促进科技的进步。但我们应提倡较高级别的期刊,这样更有助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沟通,更有助于提高中国学者的知名度。像此人所罗列的《锻压技术》、《热加工工艺》、《钢铁研究》、《有色矿业》、《有色金属》等期刊,即便有英文摘要,外国学者是不看的,拿这些核心期刊还有一些会议论文来凑数达到百篇,显然含金量不足。即便在国内,对于一个不需要承担任何教学工作,无需吃粉笔灰,完全靠论文吃饭的工科类专业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积累,论文逾百篇,也是自然而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大有人在的。而对于一个国家培养多年乃至送出国门的海外学子而言,以此为标杆被科学网热捧,将会极大的降低我国学者的层次水平。况且,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学术成就的大小应看其诸多方面,如果国家只凭发表数目众多的文章,经济就腾飞了,那岂不荒唐!
此人前不久还发过一个帖子“另类成功,今年推荐的基金都中了”。被国家基金委邀请参评了面上项目,一共10个项目……,这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可是,发表在全球的科学网上通报给对方,造成一个今年你申报、我推荐你,等来年我申报,你一旦评审,你也推荐我,这样一个小圈子内的循环,有悖于我国基金项目申报评审的公平、公正原则。
IP: 192.168.0.*   [63]吴跃华   2014-8-22 08:18
教授您好!我写了一篇博文《作为教师不宜称“教授”为“叫兽”:别“被人当猴耍还跟着喝彩”!》,查看地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37936&do=blog&id=821232欢迎您批评!提醒:有心脏病的朋友慎入 !
IP: 111.85.193.*   [62]ppp666   2014-5-20 23:53
黄老师,你对排中律和矛盾律是如何区别的?
我的回复(2014-5-21 11:36):矛盾律:对于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都加以肯定;
排中律:对于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加以否定。
IP: 149.171.160.*   [61]赵钧建   2014-5-3 13:14
http://www.xisu.cn:8080/kyc/NewsFiles/200806041835475740.pdf
我的回复(2014-5-3 16:06):其实,除了爱因斯坦体系以外,牛顿力学体系,量子力学都是公理方法,物理学更接近数学。虽然和数学接近,更多地用公理方法,但物理学针对客观世界,仍需实验验证。化学和生物学就基本是归纳方法了。
IP: 149.171.160.*   [60]赵钧建   2014-5-2 18:01
科学的方法,除了归纳法,还有假设演绎法,而且似乎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更优。
我的回复(2014-5-2 21:50):假设演绎法是什么?
IP: 111.161.127.*   [59]lrx   2014-4-8 21:14
您好,我是一名初中老师。近两三年以来,我越来越觉得逻辑的重要性。因此,明天我将向八年级学生稍微介绍一点逻辑学知识。当然,我只有一个中午的时间,大约四五十分钟,而且这个讲座是配合我校的读书活动来介绍的,因此内容不会深入,很多东西只能寄希望于讲座后学生自己的阅读,他们如果不阅读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我不教八年级,而且只是个小副科的老师,唯一长处是读了不少书)。希望我能为在中国普及逻辑学尽 一点力量。
IP: 111.85.195.*   [58]ppp666   2014-3-7 16:13
黄老师,你对逻辑学很有研究,现在此时,科学网博主俞强研究员因对伪科学定义被人纠错,发了一通辩解,很有意思,不妨看看。点此进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6037&do=blog&id=773469
从45楼往上可见
IP: 192.168.0.*   [57]袁顺波   2014-2-17 10:09
尊敬的用户:
    您好!若您有使用Google Scholar的经历,我们诚恳地邀请您参与“科研人员使用Google Scholar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网址是:http://www.sojump.com/jq/2979618.aspx。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IP: 115.239.54.*   [56]俞立   2014-1-31 11:22
黄老师,晚辈也要祝您新春愉快,马年吉祥 :)
IP: 114.91.175.*   [55]王小平   2014-1-31 10:43
随忙随闲不离人生化学,顺境逆境不忘科网博友。
祝黄老师新年好!
IP: 159.226.119.*   [54]刘洪   2014-1-6 09:05
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SwJihUnQymlGCPIMGbp
IP: 221.216.3.*   [53]张成岗   2013-11-10 07:07
黄老师好!

我昨天写了一篇新的博客文章,欢迎您批评指正:
关于【心与肠】的真相大白——心理活动在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40335

成岗 @ 2013.11.10 07:01:05
IP: 111.160.191.*   [52]tjlrx   2013-9-22 18:13
您好,有一句话,说逻辑思维不能提供任何新东西,因为结论已经蕴涵在前提里了.但是我想,这不能作为对逻辑思维的批判,因为往往结论与前提相距甚远,以至无法直达,普通人如我者,难以从前提(即使是完备的前提)中得到一切必然的结论.比如,希氏的几何基础已经是完备的公理体系了,但要从中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还是很难的,谁能做到呢?反正我是没有那个本事.您怎么看?
IP: 110.89.65.*   [50]黄荣彬   2013-8-1 09:45
【转】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就一句话:“你们吃人家的穿人家的用人家的学人家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一天24小时离不开人家的尼玛的还把自己揣了几千年的垃圾当宝贝一直梦想着可以捂出一只金凤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