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地带(Fungi Zon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mefungi

博文

魏江春院士八十华诞感言

已有 5224 次阅读 2011-11-3 00:33 |个人分类:随笔Essay|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学, 中学, 研究生院, 科学研究, 陕西西安

    我和魏先生从未有过交流,只是常听到一些朋友说起先生,对先生充满了敬仰之情。昨日有幸,参加先生的八十华诞庆典,对先生算是有些纸面的了解,对先生的成功之路及其科学精神有些感悟,故撰文以记之。
    魏江春院士1931年11月1日生于陕西咸阳。先生幼年丧母,有姐姐抚养长大成人,历经了许多磨难。先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于陕西咸阳学道门小学完成小学学业,随后在陕西省立西安市第一中学(今陕西西安中学)完成了六年的中学学业,1951-1955年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大学学业。1958年遵照我国真菌学奠基人戴芳澜先生关于填补我国真菌学地衣科学研究空白的主张,被派往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地衣学专业,师从V.P. Savicz教授。至此,魏先生开始了地衣分类及系统学的研究,毕其一生之力,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终成正果,成为我国地衣分类及系统学奠基人。先生对石耳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成果已被全世界范围类的广大地衣学者普遍接受。而先生提出的“绿地毯”工程,为我国沙漠治理提出了新思路。魏先生的一生,按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孙满堂。
    从简历可以看出,先生是个执着的人。从科研道路上看,先生始终坚持地衣系统学研究,从1958年到现在,已经有53年了。从家庭上看,先生和夫人不离不弃,因而成就了其幸福的家庭和儿孙满堂。更为让人震撼的是,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先生从苏联科学院回国时并没有获得博士学位,而是在其60岁高龄时,重新回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
    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有没有想过在我的研究领域坚持研究50年以上?或者说我有没有下定决心用毕生的精力来从事我自己领域的科学研究?至少我现在还没法给出肯定的答复。我记得听过一个报告说,科研有几种类型,有的人做科研像钓鱼,钓一条是一条,有的人是涸泽而渔,把一个池塘的鱼抓干净后,换一个池塘,有的人则是养鱼。我想魏先生就是一个养鱼的人,其科研是持续的、长久的研究,因而才能做出如此系统的工作,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我看过一些Science或Nature上的文章,有些只是突发奇想的一个实验,然后作者把实验的结果无限扩大,显得其意义非常重大。这样的文章很有创意,很符合我们国家目前提倡的创新思想。然而,这些工作并不是系统系的工作,很难在科学的发展中起到奠基作用。反而是PNAS上的一些文章,我觉得其系统性非常强。而我自认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没法突发奇想做出很有创意的工作,只能在自己的领域内踏踏实实的做,希望能解决一些小小的问题。
    另外,从纵观我国的菌物分类学专家,基本上都是长寿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菌物分类这个研究工作使他们长寿?还是因为他们长寿才能成为菌物分类的专家?或许分类学也和国学一样,是一个拼寿命的学科。
参考文献:
刘华杰,贾泽峰,任强,周启明(主编).2011. 中国地衣学现状与潜力.科学出版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295-503973.html

上一篇:广西!广西!
下一篇:理论生物学时代即将来临
收藏 IP: 124.16.160.*| 热度|

3 黄晓磊 韩培杰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