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颂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水颂

博文

小尖吻浣熊的发现之旅 精选

已有 7316 次阅读 2013-12-14 21:5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浣熊家族一个新成员在安第斯山脉北部高山雨林中被发现,2013年8月15日,哺乳动物学家克里斯托弗·海尔根(Kristofer Helgen)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宣布了这一结果,犹如一位闪耀的明星即将出场一样,这场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专注于动物学研究的开放杂志ZooKeys这一天也将海尔根等人整理长达83页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究竟这位闪耀的“明星”到底是谁呢,如此熠熠生辉?它就是西太平洋地区35年之后,发现的第一种肉食性动物——小尖吻浣熊[1],其英文名为Olinguito,西班牙语意为“小的、可爱的”,拉丁名为Bassaricyon neblinaneblina在西班牙语中称为“雾(fog)”的意思。

自1978年Izor和de Torre在安第斯山地区类似的生境中发现南美山鼬(Mustela felipei)之后,就再也没有在这里发现新的肉食性物种了,直到小尖吻浣熊被发现,这一发现在科学上的意义不言而喻,难怪该物种的发现者海尔根博士激动地说:“在科学上,获取一个新名字令人振奋,这就像是分娩一样”。

新物种如何被发现

2013年8月15日,美国史密森学会宣布小尖吻浣熊为新物种时,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已沉寂了很长的时间,而当2003年海尔根博士在看到它们的标本到最后将它们宣布为新物种时,时间又过去10年,到底这期间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让时间回溯到十年前,当时由于南美洲尖吻浣熊属动物的分类地位未知,海尔根开始着手研究这类动物。2003年,当他打开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标本室的抽屉时,他注意到这些日后被称为小尖吻浣熊的标本,发现它们不仅个头要比尖吻浣熊更小,牙齿更细而长,而且体毛也更加密集、柔软。但在标本室里,它们被误认为尖吻浣熊,他觉得这种动物很有可能是一个新物种。一开始,他还打算将这些新发现发表在学术杂志上,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为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未知的物种,他打算同其他研究者合作研究它。

2006年,他们来到该标本的发现地——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地区,进行实地研究。罗兰·凯斯(Roland Kays)是获邀的学者之一,他是世界知名的尖吻浣熊方面的专家,负责此项目中有关小尖吻浣熊栖息地的调查。在长时间的野外观察中,他们在厄瓜多尔Otonga保护区发现了一些同标本类似的生物活动的痕迹,不过看上去有点像浣熊家族的另一物种——蜜熊,后来,他们在同当地猎人进行合作后,成功猎捕到一只小尖吻浣熊。之后的几年里,研究者们辗转于厄瓜多尔Otonga保护区、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其他的山地雨林,以研究这个物种的行为习性。另外一项工作是鉴定标本,范围涉及美国、英国、厄瓜多尔、加拿大,瑞典及德国6个国家18个博物馆,研究了世界上95%的尖吻浣熊属动物标本,不仅确认了小尖吻浣熊同其他尖吻浣熊属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还发现小尖吻浣熊的四个亚种。

海尔根之所以在10年后才宣布这一重大发现,主要在于新物种的分类地位、栖息环境、食性等尚未完全把握,系统地研究很有必要,就如他所说,“我必须确保它是不是一个新物种。”多年来,他们通过大量的物种调查和DNA检测,唯恐在其研究发表出来后,会遭到其他人的反驳和质疑。

至此,这项研究工作算是完美地结束了。8月15日,此项研究成果的发布会吸引了美国甚至全球媒体对这个领域鲜有的普遍关注。

认识小尖吻浣熊

在海尔根博士宣布小尖吻浣熊为新物种之前,人们一直将其看作是尖吻浣熊(Olingos)。但与尖吻浣熊相比,新物种体型更小,尾巴更短,皮毛更浓密,脸型较圆,此外,牙齿、头骨及耳朵都与尖吻浣熊不同。但小尖吻浣熊仍可与尖吻浣熊视为姐妹种群,大约3-4百万年前,小尖吻浣熊才脱离尖吻浣熊单独进化,形成一个物种。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地区,小尖吻浣熊进化了四个亚种,分别生活于不同地区,它们的个体大小和毛发颜色也均不相同,这与它们生活的海拔高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小尖吻浣熊体长0.76米,平均体重为900克,是浣熊家族中最小的成员。由于它们主要在夜晚活动,且生活在海拔高达1500米至2750米的山地雨林冠层中,行动迅速,用罗兰·凯斯的话来说:“它们在树间的弹跳就像猴子一样敏捷”,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身影,这或许是它们直到21世纪才被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小尖吻浣熊的食性和行为方面,这似乎仍是一个谜团,资料相当少,需要继续去探究,海尔根博士在提供给本文作者的资料中称,它们主要以水果为食,也会饮食花蜜,植物在它们的食谱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不和它们作为肉食类动物相冲突吗?因此,海尔根还说它们也会捕食一些小型哺乳动物,至于什么种类,目前尚不可知。行为方面,它们在树上生活的时间长,一般很少到地面活动,喜欢独居,雌性每次怀孕只产一只幼崽。更多的行为特征,譬如,雄性求偶行为,种群有无社会性?目前还尚不可知。

图1

图1. 此照片为小尖吻浣熊一亚种Bassaricyon neblina neblina的野外生活照,

照片由Mark Gurney拍摄,地点为厄瓜多尔Tandayapa Bird Lodge。

图2

图2. 两种浣熊的标本,左边为北美浣熊,右边为小尖吻浣熊,

标本收藏于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

为什么机会只给海尔根

安第斯山脉北部地区,物种非常丰富,吸引着许多生态学家、动物保护学家前来进行研究或者从事保护方面的工作,但是仅海尔根发现了它。事实上,海尔根的成功在于他很好地结合了博物馆馆藏标本和实地考察的综合研究。当然历史也有很巧合的地方,他之所以接触到尖吻浣熊类标本,是因为他当时正在着手尖吻浣熊属系统进化方面的探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或者小尖吻浣熊的发现还需要等待些时日。

在海尔根博士宣布发现小尖吻浣熊后,一些研究者称,其实他们很早就看到过这种动物,只不过一直误认为是尖吻浣熊,没有觉得它们有特殊之处。一个以物种保护和研究为主的非政府组织SavingSpecies,他们在这里进行数年的保护工作,但是从未发现他们保护的区域中就有小尖吻浣熊,之后该组织的创立者、世界知名动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说:“我们真诚地为小尖吻浣熊出现在我们所保护的地区而感到高兴,我们在这里已从事保护工作数年时间了。这也证明这里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未来如果这里的环境保存完好,处于人类保护之中,一些生境能够得到修复,那么谁会知道科学家下一个发现的是什么呢?”

事实上,近来很多新物种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仔细观察和对博物馆尘封的标本重新鉴定发现的,本研究的学者之一,来自巴克内尔大学的迪安·瑞德博士说:“这将让在科学研究和博物馆工作的研究者更加充满激情”。

 意外的插曲

尽管在科学家发现小尖吻浣熊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它们的身影很早就出现在动物园中了。早在1967年,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耳市动物园就接受了这种动物,它是从哥伦比亚西南部的卡利市山区里捕获的,动物园工作人员其命名为Ringerl,它曾辗转多地进行展示,甚至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展示过,但人们一直把它认为是它的近亲尖吻浣熊,并不知道它是一个待发现地新物种。此外种种现象也证明它的“与众不同”,饲养员发现这只尖吻浣熊不与其他尖吻浣熊交配,甚至也不会一起玩耍。他们还说,也许这些雌性的尖吻浣熊“要求很高”。

然而,这个故事中揭示这位“羞涩的”雌性小尖吻浣熊身份,似乎也是偶然的。Ringerl死后,DNA保存在国立健康研究所(NIH)的Genbank中,当时研究者认定这是仅有的尖吻浣熊DNA。当海尔根团队的研究人员对从野外采集的小尖吻浣熊血液DNA进行分析时,他们准备同那份唯一的DNA样本进行比对,令他们惊奇的是,两份DNA竟然完全一样。于是他们开始挖掘这只捐赠DNA的动物的档案纪录,发现这就是那只那被认为“要求很高”的小尖吻浣熊。

图3

图3. 为被称为“Ringerl”的雌性小尖吻浣熊,一直被认为是“要求很高的”尖吻浣熊

图片由Poglayen-Neuwall 拍摄,时间1976年

图4

图 4. 当地猎人捕获的标本,这是小尖吻浣熊其中的一个亚种Bassaricyon neblina hershkovitzi,捕获的时间

是1951年,之后标本被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图片由P. Hershkovitz拍摄

新物种的姐妹种群

在安第斯北部物种丰富地区,生活着许多窄生态的物种。小尖吻浣熊生活区域就与同属另一物种西部低地尖吻浣熊在安第斯山脉西侧,位于厄瓜多尔境内重叠,它们之间相距不到5公里,都是典型的安第斯山脉物种,目前已知它们仅生活在安第斯北部云雾缭绕的雨林里。

小尖吻浣熊也同其他尖吻浣熊属物种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体型和头盖骨偏小,背部深色毛皮长而浓密,尾巴偏短,脸更圆,耳朵短且毛发浓密,其吻部与其他3个同属物种比起来也更短。

图5

图5. 这是生物气候模型预计小尖吻浣熊最大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黑点表示已证实有小尖吻浣熊出现的地方,红色区域表示典型的山地雨林生境,

图片来自史密森学会。

图6

图6. 成年雄性尖吻浣熊属地头骨对比图,从左到右分别为尖吻浣熊属四个物种:北部尖吻浣熊[2]B. gabbii),西部低地尖吻浣熊(B. medius),东部低地尖吻浣熊(B. alleni),小尖吻浣熊(B. neblina

图7

图7. 小尖吻浣熊(位于安第斯西部的一亚种), Bassaricyon mediusB. m. orino

mus (位于巴拿马东部的一亚种), B. alleni(秘鲁), 和 B. gabbii(哥斯达黎加)

图片由Nancy Halliday绘制

来自人类的威胁

目前,小尖吻浣熊的栖息环境正遭受人类严重开发的压力。2004年一份调查报告称,该地区适合小尖吻浣熊栖息地环境有42%已变成农田或人类居住区,21%处于自然状态,但没有树木,估计仅有37%(约40760平方公里)可适合它们生存。此外,这里也正在面临着城市化、农作物及毒品植物种植的威胁。尽管如此,海尔根强调小尖吻浣熊的生存并没有处在高度的危险中,他建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它们列入“易危”(Near Threatened),这是因为尽管目前小尖吻浣熊数量还比较多,但它们属狭生性物种,生态位窄,且部分的栖息地已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剩下的栖息地又将受到持续增长的农田、牧场、森林砍伐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威胁,所以将其列入“易危”行列。相比较而言,小尖吻浣熊的境地要比上一个肉食物种Durrell's vontsira (Salanoia durrelli)好得多。2004年,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阿劳特拉湖(Alaotra Lake)发现它们时,仅有2只。IUCN已将它们列为100种全球最濒危物种名录。

 图8

图8. 小尖吻浣熊生活的典型山地雨林生境,海拔为1500-2750m。

这张图片可以看出人类活动逐渐影响到这里的山地雨林。

新物种发现地意义

正如《时代》周刊评论这样评论:无脊椎动物或爬行动物的新物种发现,都不稀罕,但是肉食性哺乳动物的新物种的发现还是不常见。最后一个肉食性哺乳动物是2010年在马达加斯加被发现的,而对于西半球来说,自1978年之后就没有新的哺乳动物被发现。此次小尖吻浣熊的发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秘密尚未解开。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态学家杰勒德·塞巴洛斯说:“目前,已发现的15-20%哺乳动物新物种是在过去15年中先后被发现,这主要是遗传技术和远程自动监控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变革。”这同时也体现出我们对已知世界了解得还很少。

在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当前现状中,小尖吻浣熊的发现向动物研究者及保育工作者内心注满了力量,自然界中仍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最后用海尔根的话说:“物种发现的时代还未远去。”

[1] 本文将Olinguito统称为“小尖吻浣熊”,亦有“小犬浣熊”之称,目前中文尚未有特定称谓。

[2] Bassaricyon gabbii另一中文称谓为“加氏尖吻浣熊”,B. alleni为“秘鲁尖吻浣熊”,本文采取另一称谓,详见文章。

注: 本文已发表在《自然与科技》杂志上,有筛改。欢迎大家指点批评。本文有两个缺陷就是其进化地位说得不清楚以及未说明有亚马逊这一地区物种为何这么丰富。这两个问题都在我的能力范围在之外,所以没有就此讨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8627-749828.html

上一篇:达尔文蛙最后的叫声
下一篇:鲁道夫的红鼻子
收藏 IP: 218.11.179.*| 热度|

9 刘全慧 王德华 张雪峰 戴小华 文克玲 曹建军 陈儒军 余昕 陈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