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gen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我的博客都是随兴而发,随便写点感想。随便收录、修改完善。写不写我的名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如果改了,还写我的名字,请通知我一下。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02.114.66.*   [70]陈晓宇   2014-11-20 18:38
您好!我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3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陈晓宇,最近在做关于科研人员论文引用行为的实证研究,烦请您花3分钟时间填写一份网络问卷,感激不尽!http://www.sojump.com/jq/3963355.aspx
IP: 122.190.248.*   [69]Julie2500   2014-10-13 21:28
老师 求解释关于细胞核基因与系统发育的关 系 ,及相关国内外文献   谢谢了
我的回复(2014-10-14 07:30):抱歉,我不熟悉你说的问题。联系一下主页上说自己是做系统发育的老师吧。
IP: 202.204.223.*   [67]王林波   2014-8-21 21:31
您BMC的那篇文章回答了我有关配子表达基因的问题。但是这篇文章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管家基因容易丢失内含子,是不是可以推测基因年龄越大越容易丢失内含子呢?
IP: 202.204.223.*   [66]王林波   2014-8-16 22:35
那这应该也算支持RT模式的一个证据吧?拟南芥丢失内含子的基因是不是也有偏向于在配子里边表达的倾向?
我的回复(2014-8-16 22:57):表达量高,可以有多种解释。RT不是唯一解释,当然RT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
IP: 202.204.223.*   [65]王林波   2014-8-16 16:56
牛老师,您好!刚在读您有关酵母内含子丢失的一篇文章,文章最后您按不同的功能,把丢失内含子的基因聚了一下类。您有没有试过按表达量呢?
我的回复(2014-8-16 17:47):我记不清楚我们那篇论文中是否按表达量比较一下了。但我知道多篇论文做过类似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丢失内含子的基因表达量偏高一些。
IP: 137.205.246.*   [64]guxiaoyuan   2014-8-14 14:39
非常感谢老师!!!
IP: 137.205.246.*   [63]guxiaoyuan   2014-8-14 13:43
老师您好,
我是英国华威大学 科学媒体和公共政策 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想要通过调查科学网的使用情况探究在中国科学博客在公众参与科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问卷在发布前已经经过导师批准,不会存在ethic方面的问题。 不知能否恳请您百忙之中抽出10-15分钟,帮我填写一份问卷
问卷地址:http://www.sojump.com/jq/3722230.aspx

非常感谢!!​
IP: 219.131.222.*   [62]檀成龙   2014-8-1 12:54
牛教授:您好!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牛教授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IP: 159.226.163.*   [61]谢平   2014-7-9 15:46
发了:划时代的生命三域说:真理 or 谎言?
请批判!
IP: 202.204.223.*   [60]王林波   2014-6-7 16:35
牛老师,您好!其实上次那个问题是想问您,生物体的进化除了随机突变以外还有没其他方式,有没有生物体自身做出的改变以适应环境,生物体内有没有这样的基因?
IP: 117.151.50.*   [59]fightingfor   2014-6-4 14:10
好的,谢谢牛老师
IP: 117.151.50.*   [58]fightingfor   2014-6-4 12:14
谢谢牛老师,我还想问一下,这些老师是只研究算法,还是可以独立研究生物领域的相关课题,还是要和其他生物实验室合作?
我的回复(2014-6-4 12:16):你自己逐一研究一下他们的主页和论文吧。太详细了我也说不清。
IP: 117.151.50.*   [57]fightingfor   2014-6-4 11:24
牛老师:
       您好!很庆幸在自己很迷茫的时候看到了您的博客,我本科是生物工程专业,特别喜欢数学和计算机,本来想转计算机专业,但其实还是不想放弃生物,所以想考生物信息的研究生,在您说的三类实验室中,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类,但不知道国内有哪些做的比较好的生物信息实验室,老师您能介绍几个吗?因为我了解了一下,现在很多生物信息实验室生物专业都挺强,但信息方向似乎偏弱,不知有没有实力都很强的呢?期待牛老师您的回复!
我的回复(2014-6-4 12:04):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北大定量生物学中心,都有多位高水平且偏信息的老师。
IP: 112.84.255.*   [56]韩琴   2014-5-28 23:06
牛老师您好!我是肿瘤学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一直都不太喜欢学医,喜欢偏理科的东西。很想转生物学,仔细了解后,觉得生物信息学比较适合我,请问,如果我考博考这个专业,会不会因为之前专业不对口而不受欢迎?谢谢您了!
我的回复(2014-5-28 23:23):专业跨度太大,入学后需要补的知识、技能很多。跨专业指导难度太大、毕业难度大。但这些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自己必须比别人多付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跨专业的学生,熬过来之后就比不跨专业的还强。不同导师看法不一定一样,这是我的看法。
IP: 110.198.207.*   [55]chc123456   2014-5-23 13:56
有关自然的数学形式和生物的数学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的回复(2014-5-23 17:13):我不太懂。
IP: 202.204.223.*   [54]王林波   2014-5-1 21:49
牛老师,您好!刚看了一个克雷格·文特的视屏,说他们找到了可以让一种细菌在某种环境下生存的最小基因数。并且合成了这些基因,证明了他们的推测。我在想,如果将他们合成的这种微生物,连续培养N多代,他们的进化速度和野生型的微生物会有区别吗?
我的回复(2014-5-4 08:16):我没看到原文。我的简单推测如下:仅具备在某种生境下生存的最小基因数的微生物,严格在该生境下培养,这种细菌应该占优势(适合度更高一些)。但涂过培养条件没有能够达到那种特殊的生境,这种生物就不占优势了,野生型因为存在更多基因,对生境多样性和扰动适应性更强。
进化速度,很难估计。它取决于两个方面,自发突变或外在诱变引发的突变的频率(如果实验控制条件下,那就是自发突变为主,包括DNA复制错误等),自然选择或随机漂变对这些突变的淘汰率。
IP: 113.140.84.*   [53]马森   2014-4-11 21:43
累了,看看牛老师的博客很有意思。
我的回复(2014-4-14 11:11):谢谢。
IP: 27.225.113.*   [52]魏太保   2014-2-3 20:08
两部印度古代典籍中文版
《博伽梵往世书》《博伽梵歌(原意)》问世
http://www.cyol.net 2014-01-07 20:59 中青报订阅 收藏本页
来源: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1月7日讯(孙茜)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印度驻华大使馆举行《博伽梵往世书》(12卷)及《博伽梵歌(原意)》两部印度古代文化经典中文版新书发布会,这是该社继出版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之后,又推出的两部印度古代典籍。这不仅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事,也是我国出版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贡献。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着丰厚的学术资源与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该社不久前刚刚为建社35周年总结其不寻常的发展历程,梳理出具有社会与学术影响力的大量优秀学术著作和译著,尤以近年来在专业化、精品化、国际化等方面取得的佳绩。在日前刚刚揭晓的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该社斩获了4项图书奖与图书提名奖,在全国获奖出版社中名列前茅。由此不能不提到,由黄宝生先生主持翻译,历尽十七年甘苦从梵文译成中文的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6卷),也曾为该社赢得了首届出版政府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来重视对印度古代文化成果的出版,30多年来已出版过30多种包括季羡林、金克木、徐梵澄等学届泰斗们的著作,以及有关印度文化研究与印度古代学术文化著作、宗教典籍和经典译著。而徐梵澄先生的译著《五十奥义书》及张保胜翻译的《博伽梵歌》等都已是该社常销不衰的经典之作。此次推出的《博伽梵往世书》和《博伽梵歌(原意)》两部经典,是由华裔嘉娜娃女士从印度梵文大师圣帕布帕德译著的英文版著作翻译成中文简体字版的。

    《博伽梵往世书》(又名《圣典博伽瓦谭》)成书约在公元前几十年到公元10世纪期间,是印度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它与《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古代三大史诗。该书主体是诗,也有散文,采用对话体。全书分为12篇,共约18000颂,是印度众多往世书中最好的一部,它与《摩诃婆罗多》一样,也是一部文化经典的鸿篇巨制。整个翻译出版工程(中文1330万字)分两期完成,第一期,1—9篇(第一卷至第十二卷,814.4万字),这部分曾先以繁体字在我国香港出版,此次推出的新书是从繁体版转为简体版;第二期,是第10—12篇(第十三卷至第十九卷515.6万字),将直接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简体字出版。全书采用梵文原文、罗马拼音标注读音、释文、译文、主旨组成,极具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博伽梵往世书》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并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

    《博伽梵歌》是一部最古老的瑜伽典籍,被称为“绝对智慧者的不朽甘露” ,是伴随圣雄甘地一生的书。原为《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第六篇中的一首长篇颂歌,单独成书,流传甚广,是第一部专门记载瑜伽的文献。它解释了人、自然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一本对现代生活充满启迪的古老经典。该社曾经出版过张保胜先生从梵文直接翻译的版本,此次推出的《博伽梵歌(原意)》是嘉娜娃女士根据帕布帕德英译本译出的版本,是目前在世界上流传甚广的版本,其中包含着印度现代学者帕布帕德对这部古老经典的解读,同样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两个版本可对照研读。

    两部印度古代典籍将近900万字,是一个浩大的出版工程,译者嘉娜娃女士以一己之力,十几年如一日,用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着这一世纪出版工程,堪称现代“唐僧”! 读者将会牢记她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印度驻华公使和文化参赞等出席了两部新书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大家对这两部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的回复(2014-2-5 00:03):谢谢。等我看破红尘之后,认真读读这些书。
IP: 192.168.0.*   [51]袁顺波   2013-12-24 15:10
尊敬的用户:
    您好!若您有使用Google Scholar的经历,我们诚恳地邀请您参与“科研人员使用Google Scholar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网址是:http://www.sojump.com/jq/2979618.aspx。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